右侧
黑客技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黑客教程 > 正文

丁玲定位_丁玲在哪里

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07-14分类:黑客教程浏览:100评论:2


导读:导航:1、文学作品中反应的我国女性地位的变化2、急求论文摘要翻译: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生存状态,战争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面对战争这个考验,丁玲作为一3、丁玲的《莎菲女士...

导航:

文学作品中反应的我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收稿日期:2003 - 10 - 17

作者简介:孙海芳(1963 - ) ,女 ,河南新野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20卷第3期

2004 年 6 月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NG QIU TEACHERS COLLEGE

Vol . 20   No. 3

June.   2004

沉默与言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地位

孙   海  芳 (商丘师范学院 中文系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边缘 ,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而

丧失了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女性主义兴起后 ,觉醒的女性向男权社会挑战 ,她们以行动颠覆女性

的社会边缘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鲁迅、 茅盾等以全知全能的

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临的问题 ,但女性是沉默的;庐隐、 冰心、 丁玲等以日记体、 书信体的形式 ,让

女性以 “我” 、 以 “妇女” 的名义和身体去讲述、 去言说 ,从而确立了女性自我言说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地位; 沉默; 言说

中图分类号: I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3600 (2004) 03 - 0055 - 03

一、 女性对社会边缘性的颠覆

在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 ,女性在社会中总是处于历史

遮蔽之下 ,只是作为男权制度神话中的一个消失者和缺席者 ,

甚至只能作为亚文化群漂移于父权制度的边缘 ,长期以来成

为父权制度的陪衬。因此 ,在历史中 ,女性曾经丧失了自我 ,

丧失了自己的历史、 自己的文化和基本品格。有些极端的女

性主义者甚至认为 ,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男性史 ,整个文

学史也是一部男性文学史 ,整个战争史仅仅是一部男性战争

史。

实际上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母权社会是比父权社

会更早的社会形态。但是 ,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时 ,就开始

将女性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 ,不断对女性进行贬低、 压抑和禁

忌。比如 ,男人往往把败国责任推到女人头上 ,说女人是 “祸

水” 。在中国古代 ,进学堂读书只是男人的特权 ,而 “女子无才

便是德” 。中国封建主义有一整套将女性变形 ,作为自己凝视

和观赏对象的方式。东晋时东昏侯曾让女性在金制的莲花上

走步 ,称 “步步生莲花” ;还有 “环肥燕瘦” 这样关于女性肥瘦的

鉴赏;还有宋代以后女性的束胸缠足等。女性作为人类的物

种之一 ,并没有消失 ,但作为大写的人却消失在历史发展中。

由于男性社会的强大 ,女性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和非主体人。

在文化领域 ,男性具有文化符号体系的操纵权、 话语理论的创

作权、 语言意义的解释权 ,而女性要获得这种话语权 ,就必须

丧失自己的女性主体 ,抹去女性独特的生存方式、 体验方式和

言说方式 ,用男性社会已经僵化、 制度化、 理性化的口吻、 词

汇、 意向和符号去说话 ,从而丧失自己灵活多样、 温柔贤淑的

一些女性特征 ,进入准男性的话语机制。在中外文学史上有

许多女性诗人和作家 ,她们出于不同的原因跻身于文化领域 ,

但往往只能在主流文化的边缘缝隙处流露出一些女性独特的

情思和气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失败 ,被拉康解释为一种 “阉

割的焦虑” ,解释成一种丧失了 “笔” 的非写作存在物 ,从而被

置于社会的谱系和文化语境之中。从整体上说 ,女性主义兴

起以前的女性 ,消失在历史的盲点之中 ,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

自然性别 ,而这种自然性别往往被社会派定的角色锁定 ,他们

为人女、 为人妻、 为人母 ,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

19世纪末女性主义在西方发展起来。女人和男人同工同

酬 ,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获得了一种表面上的政治、 经济、

职业的平等。五四时期中国许多作家 “接受了人的个体本位

价值观念 ,或叫做个性主义思想” 。 [1 ]

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曾

在 《仁学》 中首倡 “个人自主之权” ,但那还只是先驱者个人的

觉悟 ,只有到了五四时期 ,这种思想才成为一代人的共识 ,形

成时代风尚。通常所谓 “文学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 ‘人’ 的发

现” [2 ]

,这 “人”,就是个体本位意义上的 “人” ,其内涵就是尊

重每个人的权利和意志 ,尊重每个人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

的品格。 《新青年》 讲的 “民主” 、 “自由” 、 “平等” 的基础就是尊

重人的个体权利。所以周作人在 《人的文学》 中说:人道主义

就是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接受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

对于历来只强调君权、 族权、 父权、 夫权而不强调个人权利的

中国人来说 ,是价值观、 人生观的巨大变化 ,也是人文精神现

代化的重要标志。20 世纪以来又出现了新女性主义 ,即强调

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心理差异 ,使得整个社会由以男

性为中心逐渐转向女性自身的发现和对女性心灵独特性的重

视。这一历史的巨变 ,使女性的体验、 情感、 内在情思、 性别意识 ,从过去的被阉割、 被压抑中翻了身 ,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主

体性。经过多年的奋斗 ,女性获得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审美意

识、 独特的艺术观念和言说方式 ,开始摆脱边缘地位 ,向主流

文学突进 ,具有颠覆力的女性写作就产生了 ,这无疑是对父系

文明历史关于女性规则的重新语义化。女性写作是一种存在

性 “发言” 。女性只有自己写自己 ,才能深切地把握自己 ,恢复

自己从历史中被逐出的地位。女性书写自己以此来改变主流

文学(男性文学)中被扭曲的女性形象 ,使女性的现实生存变

得温馨而自然 ,使女性的情感和女性手中的笔获得某种程度

的统一性。女性终于从文学中的被讲述步入自我讲述 ,从沉

默状态的被言说步入张扬个性的自我言说 ,从历史的盲点中

浮出了历史的地平线。

二、 女性形象与中国现代作家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在文学领域有相应的表现 ,女

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作为人类

社会一半的女性 ,自文学产生以来一直是文学描写的对象。

“自从有了语言 ,就有了最早的文学(神话传说) ;而只要有文

学 ,就有女人的故事。 ” [3 ] (P239)

女性及女性形象 ,尽管在社会

上、 在正史上没有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却一直占有优势。在文

学描写中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女性经历了被歌颂、 被

表现 、 被描写;反抗 “被书写” ;自我书写等阶段。妇女问题及

其在文学创作上得以表现都是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密切

相关的 ,妇女问题历来就不仅仅是女性所独自感受、 承担和探

索的问题。从文学创作实际看 ,不论女作家的写作或男作家

的写作 ,都不同程度上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和命运。中国现代

文学中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 彷

徨、 哀怨、 抗争 ,但是女性的地位在不同性别作家笔下却有不

同的表现。

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时期 ,在西方已掀起了女权运动 ,思

想的、 政治的、 革命的先驱者们都在为女性争取地位和权利。

一些文学的先驱者也从女性立场出发 ,通过性别权利关系的

描写 ,向男性霸权政治、 经济、 文化的压迫挑战。在中国现代

文学中 ,表现女性的首先是男性作家 ,女性在作品中的中心地

位也首先是男性作家赋予的。许多男性作家真诚地关心妇

女、 同情妇女 ,诸如茅盾、 鲁迅、 老舍、 巴金等。他们通过对女

人遭遇的描写 ,表现了对传统重压下的女性的同情 ,曲折地反

映出女性解放运动的必要性。然而 ,不论是其男性身份影响

着他们对女性的认识与理解 ,抑或是他们所采取的实际表现

手法 ,都事实上依然使妇女成为被描述的对象、 审美的客体、

男性某种观念和情感的载体 ,成为没有所指的 “空洞的能指” ,

没有话语权利的话语傀儡。所以 ,女性事实上依然处于沉默

状态 ,

[4 ] (P237)

处于被人言说的地位。被人言说的地位使文学

作品中的女性成为被同情的对象 ,她们仍处于苦难的深渊 ,处

于他者的地位。男作家以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

临的问题 ,问题怎样解决却留给了读者。在茅盾笔下 ,女性往

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在鲁迅的小说中 ,女性依然沉默不语。

《祝福》 中主人公是祥林嫂 ,叙述人却是 “我” ,这种第一人

称的叙事和主人公没有自我的名称都置祥林嫂于无自我状

态 ,她只能被人讲述、 被人言说。 “我” 从外部描述她 ,而她的

身世、 相貌成为讲述的中心内容 ,她的内心体验却无从知晓。

整部作品中 ,祥林嫂只说了一句有意义的话: “一个人死了之

后 ,究竟有没有灵魂 ?” 这表明她关于灵魂有无的怀疑及对死

后的关注。然而她对于自己的身世、 命运的感受如何 ,她抗婚

的心态以及她对世界的认识 ,都由于 “我” 这一限制性叙述角

度而遮蔽 ,使我们无法知道。因此 , “这部关于祥林嫂的小说 ,

表现的是她的身世及外部经历 ,而不是她的内心生活和情感

体验” [4 ] (P238)

。儿子夭折的痛苦使她难以克制地叨叨不休 ,打

破了沉默 ,此时 ,她 “言说” 了 ,却引来众人的嘲笑 ,讲述本身失

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成为非价值的 ,不被接受与认可。她本

该保持沉默 ,以便换来人们的同情 ,然而她的 “叨叨不休” 却连

同 “自我言说” 本身与她的命运一起成为无关紧要的、 受人嘲

笑的东西。在这里 ,祥林嫂作为一名下层妇女和一名女性主

角 ,她的话语权的被剥夺是双重的。一方面来自社会压力 ,一

方面来自男性叙述者 “我” 。 “我” 作为同情妇女命运、 痛恨封

建旧道德戕害女性的叙述主体 ,在代主人公言说的同时 ,却从

客观上剥夺了她的话语权 ,占据了她言说的机会 ,从而使祥林

嫂处于沉默、 被动状态而一任他人讲述。实际上祥林嫂成了

作者怜悯、 同情的下层妇女 ,成了作者批判黑暗社会的思想载

体 ,也成为民族苦难的承载者。在 《伤逝》 中 ,鲁迅塑造了子君

这位女性形象。子君第一个喊出 “我是我自己 ,谁也没有干涉

我的权利” 。然而 ,形象的塑造是由男性主人公涓生在他的

“手记” 中完成的 ,即通过男性主角完成了对女性主人公的表

述 ,这个新女性仅仅停留在对父权的反叛阶段 ,一旦进入又一

个男性家庭 ,她便再一次坠入旧女性的陷阱。实际上作品采

用的叙述角度也让子君在丈夫家中处于被动的沉默地位。作

品用第一人称限制性的叙述角度 ,通过 “我” 的回忆 ,表现了幸

福爱情与悲剧婚姻的始末。而子君的思想、 心态都是由涓生

讲述的 ,她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巴赫金称这种方法为 “背靠背

说出” 、 “缺席剖析人物” ,它使人物处于 “缺席” 状态。 [5 ] (P98)

然 《祝福》 与 《伤逝》 中 ,由于女主人公的沉默而被作为 “缺席

者” 被讲述 ,她们身为主人公 ,依然是审美观照中的对象与客

体。茅盾 《蚀》 中的孙舞阳、 张秋柳等女性 ,作为大革命前后的

知识分子 ,她们活动着、 言说着。她们表现了从 “幻灭” 、 “动

摇” 到 “追求” 的心路历程 ,然而 ,作为在那个环境中的知识女

性 ,她们说了什么呢 ? 作者虽然突出了她们的性别 ,但是她们

是以性诱惑者和工作单位中浪漫的点缀而出现的。她们在男

性面前卖弄风情 ,甚至以女性特征作为拯救失落男性的工具。

作者对她们的外部特征 ,第二性征的着意描述 ,使女性成为欲

望的客体与审美观照的对象。由此看来 ,这些作品尽管表现

了妇女 ,然而由于她们统一在由男性叙述人讲述以及男性作

者的思想意识、 视角安排、 建构起来的整体世界中 ,所以 ,祥林

嫂、 子君、 孙舞阳等 ,只是以被审视者与被观照者的面目出现 ,

作为女性她们是被言说的。女性只有在作为妇女讲述、 成为

话语主体时 ,自我言说才有可能。

五四时期我国崛起了一批女作家 ,如庐隐、 冰心、 冯沅君、

萧红、 白薇、 凌叔华、 丁玲等 ,她们的写作具有浓厚的自传色

彩 ,在形式上多采用 “自叙传” 方式 ,日记、 书信体是她们常用

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 ,往往是作者与主人公与叙述人相似 ,

6 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作者与人物之间的时空距离、 情感、 道德、 身份上的差异很小 ,

有时甚至相同。作者与作品中人物性别相同 ,因此 ,人物成为

作家的代言人和化身 ,人物作为叙述主体 ,其自我言说也就是

作家的自我言说。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借作者之口讲述自我

的同时 ,既张扬了自我个性 ,也肯定和表现了自我。因此 ,在

这类作品中 ,女性作为主人公与叙述人 ,二者融为一体[6 ]

。在

女性日记体、 书信体形式中 ,女性以 “我” 的名义 ,以妇女的名

义和身份讲述、 言说 ,确立了女性的眼光、 女性的视点 ,也确立

了女性理解、 解释并表达自身及世界的权利 ,从而否定了社会

历史中、 男性视野下关于女性意义的解释、 界定与命名 ,颠覆

了男性中心文学中女性沉默和被言说的审美地位。

庐隐在她早年的代表作 《海滨故人》 中塑造的四五个女

性 ,均可在作者庐隐和她最要好的大学女友身上找到影子 ,尤

其是作品中的主人公露沙 ,她即是作者庐隐的化身 ,她的身

世、 性格、 情感都与作者庐隐相互契合 ,因此 ,小说涂上了浓郁

的自叙色彩 ,作者让主人公与叙述人在重合中完成了对封建

礼教、 家规、 世俗所造成的女性的不幸遭遇的隐忧与反抗。庐

隐曾说:“ 《海滨故人》 等是真的由我生活中体验出来的东

西。 ” [7 ] (P90)

其中写坠入情网的露沙对女友写信道: “梓青与沙

之情爱 ,成熟已久 ,若环境顺适 ,早赋予飞矣 ,乃终因世俗之

梗 ,夙愿莫遂 ! 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 ,树神圣情感

之旗帜 ,特人类残苛已极 ,其毒焰足逼人致死 ,是可惧耳 !” 不

无无奈 ,但文明的苍白、 时代的荒诞并不能阻止女性去作一场

哪怕是堂吉诃德式的战斗。冯沅君的 《隔绝》 和 《隔绝之后》 中

的女主人公镌华 ,冲破家庭包办婚姻的束缚 ,与士畛真诚相

爱。面对外来的阻力 ,镌华没有畏缩、 屈服 ,她大胆地向自己

心爱的人表示:不得自由毋宁死。她珍爱自己的爱情 ,愿为此

付出努力和牺牲 ,表现出反抗父权压制的勇敢、 执著和义无返

顾。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以女性 “我” 的名义 ,言说了现代

女性的真实体验 ,自我言说的莎菲对她所认识的世界的讲述 ,

对男女性别范畴进行了重新语义化。莎菲是小说叙述内容的

中心 ,并且是讲述人 ,她以主体身份出现而不是被观照的客体

与对象。在思想观念上 ,莎菲不愿意做传统文化模式肯定的

女性 ,因此 ,她绝不迎合男子的趣味打扮自己 ,不借助于任何

外在于女性自身价值的东西依附世俗人们的标准。在她看

来 ,女性是骄傲的、 独尊的。莎菲一反过去女性被观照的客体

身份而成为审美主体 ,苇弟与凌吉士则成为被观照、 被审视的

对象。莎菲以女性的眼光 ,对苇弟、 凌吉士作了极其客观化的

描述。丁玲虚构了一个乾坤颠倒的世界 ,男女的主客体地位、

性格气质发生了变异。正是在这样的幻想世界里 ,丁玲有意

无意地改变了乾坤定位、 阳刚阴柔的规定、 男主女辅的地位。

由此看来女性书写的勃兴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被人言

说的沉默 ,从而以主体的身份去言说、 去讲述。

总之 ,一切艺术作品 ,不论属于男性作者或者女性作者 ,

塑造男性形象或女性形象 ,所有的对于世界的发现 ,对于过

去、 现在、 未来的表述 ,都决定于艺术自身的历史地位 ,决定于

寓于其中的价值和政治。而随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产生

的女权思潮 ,一旦意识到女性权益受到损害 ,才能受到压抑 ,

没有受教育权、 工作权、 艺术话语权 ,在性关系、 婚姻和生育上

的自主权 ,就很自然地要求女性应该从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给

她们的角色派定中解放出来 ,反对并拒绝男性中心主义标准

和价值 ,为女性生存与发展 ,为女作家的权利、 价值、 自主的要

求进行辩护 ,从而建构一种新的、 男人与女人同处的群体生

活 ,使对立的双方处于同一个话语体系的权利结构中 ,实现文

化领域中的男女两性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严家炎. 论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J ] . 现代中

国 ,2001 , (1) :11.

[2 ]郁达夫.关于创作[A] .中国新文学大系 1917 - 1927· 散文

二集导言[C]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36.

[3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4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 .兰州:敦煌文艺出

版社 ,1999.

[5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 北京:三联书店 ,

1988.

[6 ]郁达夫.读兰生弟的日记[J ] .现代评论 ,1926 , (90) .

[7 ]庐隐.庐隐自传[M] .上海:上海第一出版社 ,1934.

Si lence and Speech :Female’ s Statu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UN Hai2 f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Females have been on the edge of the s ocial culture history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y are female by nature , but they have lost their

feminity in culture and spirit .After the feminism arose , the awakening women challenge to the male - authorized s ociety. They overturned their

s ocial status that decided the position of the female images in literature descriptions. Writers such as Lu Xun and Mao Dun raised the problems

that women faced in an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narrative way.But women are silent .Lu Y in ,Bing Xin , Ding Ling and other women writers ,

who used the styles at diaries and letters ,encouraged the females to narrate in the first pers on or in the position of women. Thus , the females’

s right of stating their own opinions themselves was established.

K ay Words : literature ;female ;position ;silence ; speech

7 5   第3期 孙海芳:沉默与言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地位

急求论文摘要翻译: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生存状态,战争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面对战争这个考验,丁玲作为一

War,as a special survival of human,is the biggest test to human nature.Ding Ling was a female writer in that times. To survive in the war times, her works must conform to the times.But how do her works survive? I analysed her novels' creative features during Yan’an period over East Village Event and New Beliefs to see how she connecte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ate of woman with how to break the old tradition and the liberation of man's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war times with the commentary of modern women.Thus,I could further explore how Ding Ling shifted from "miss" for Miss Wu and the orientation of her works during Yan 'an period. Therefore I could expore how Ding Ling became a politician from a novelist.

希望你能仔细阅读,若有问题,可以探讨。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小说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小说在结构上也有独特性。

全文用散文式的日记体裁写成,行文舒缓流畅,一气呵成,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扩展资料: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作,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的一种。

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总的来说,莎菲女士其实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的一位女性。具体说来:

1、善良果断却又刁蛮任性

莎菲善良果断,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因此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在日记中她曾谈到:“为什么他懂不了我的意见呢?难道我能直接的说明和阻止他的爱吗?

我常常想,假设这不是苇弟而是另外一人,我将会知道怎样处置是最合适的。偏偏又是如此令我忍不下心去的一个好人!”;但另一方面,苇弟又常常受到莎菲的“打击”,她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尽管莎菲也知道这一切是罪过,但她还是会不经意地耍小性子,甚至戏弄苇弟!

2、坚强自立却又苦闷沉沦

莎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她勇敢地从家庭中走了出来。的确,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并不以此自豪,而是“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但另一方面,莎菲又异常苦闷沉沦,她常常意志动摇,甚至借酒浇愁。例如,莎菲接到蕴姊从上海来的信后,异常绝望,明知酒对她的肺病有致命的危险,仍痛饮以消除苦闷。

3、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

莎菲认识凌吉士后,就主动追求凌吉士,主动追求真实的爱情。如她搬家,补习英文等。同时她还把自己内心的世界展示出来,毫不避讳自己的情欲冲动,她说:“假使他这时敢拥抱住我,狂乱的吻我,我一定会倒在他手腕上哭了出来:‘我爱你阿!我爱你阿!”

她对爱情的向往由此可见;但另一方面,莎菲又胆怯退缩,她说:“近来为要磨练自己,常常话到口边便咽住,怕又在无意中刺着了别人的隐处,虽说是开玩笑。”尤其是梦见爱上凌吉士后,不断自责自己“所做的一些不是”。结果,她只能在痛苦中过活。

4、愤世嫉俗而又彷徨人生

莎菲一听到公寓里住客们那粗大又单调的喊伙计的声音,就感到头痛;看到“那四堵粉垩的墙”,“那同样的白垩的天花板”,就感到“窒息”。

她不满现状,不满平庸,反感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她不让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另一方面,她又常常不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她觉得人生“无意义”,甚至认为“一个女人这样放肆,是不会得好结果的”,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符合世俗眼光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莎菲女士的日记》

《外来媳妇本地郎》各个演员的档案

康伯(龚锦堂)

《外》剧的大家长“康伯”是个和颜悦色的老人家,许多观众见到他时都亲热地叫他做“康伯”,而他也会很爽快地应一声“你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康伯”叫龚锦堂,是广州话剧团的一名资深老演员,别看他如今在康家是个慈祥的老人家,但在70年代公演的热门话剧《七十二家房客》中,他却是那个神憎鬼厌的反动警察“三六九”……

“星”路历程:“乡下仔”登上大舞台:

龚锦堂出生于广州,出生后不久为躲避战乱,被父母送回番禺老家,一直到九岁,龚锦堂才被父母接回广州,插班进入二年级学习。刚入学时,龚锦堂便因为一口番禺话而被同学讥笑为“乡下仔”。1958年,已经在广州十三中就读高二的龚锦堂,偶遇一位已经考上广东戏剧学校的同学,那位同学以“考入戏剧学校吃饭不用钱,又有零钱花”为理由,不断“怂恿”本来就因为整天劳动而“无心向学“的龚锦堂也去报考戏剧学校,在同学“糖衣炮弹”的引诱和攻击之下,龚锦堂很快便动心了。“其实以前从来没想过会当演员,因为自己在此之前一直都梦想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当一名造船工程师的!”当他来到戏剧学校报名考试时,尽管他对表演一窍不通,但当时主持招生工作的广东话剧团团长乔毅一眼便看上了他,原因是“身材够高大(龚锦堂高二时已身高一米七五),不用化妆便可以直接演工人了”。

四年之后的1962年,广州话剧团的前身羊城话剧团成立,龚锦堂成了该团的正式演员。一入团,龚锦堂就凭借魁梧的身材和一脸的正气演绎了话剧《夺印》中的男主角之一民兵队长,在花县、从化、东莞等地巡演成功后,他便在第二场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中跃升为男一号,饰演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工人丁少纯。之后,龚锦堂的“星路”历程异常顺畅,演绎了话剧《南海长城》中的民兵队长区英才,并开始尝试跳脱工人等正面形象的窠臼,出演一些反面形象,如话剧《72家房客》中让人厌恶的“三六九”等等。1986年,演技超群的龚锦堂开始“触电”,出演了电视短剧《顺意坊》里的小市民“大粒墨”,并凭借此角深深镌刻在了许多观众的脑海之中。

“组建”康家:机缘巧合觅得“老伴”与“儿子”:

2000年,广东电视台筹拍室内轻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时,负责演员遴选的导演王岗首先选定已从广州话剧团退休的龚锦堂为“一家之主”康伯的扮演者,此后,康婶的表演者一直因各种客观因素悬而未决,正当导演王岗为此头痛不已时,龚锦堂想起了曾经合作过的珠影老演员黄锦裳,觉得她不但形象、演技都可以,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于是便向王岗推荐,试片之后,导演组、领导一致同意龚锦堂和黄锦裳“结成一对”。

不久,导演又在为挑选“儿子”而苦恼,龚锦裳想起刚与其合拍电影《五福临门》的青年演员徐若琪,便第一时间向导演推荐,最后又获通过。每每回首这段往事,龚锦堂都免不了沾沾自喜一番:“我可真有眼光,不但为自己选了个好‘老伴’,还给自己选了个这么聪明的‘儿子’!”《外》剧拍摄六年来,剧组上下团结一致,将《外》剧打造成了金牌电视剧,而“康家人”情同一家,“子女”、“媳妇”们也一早把龚锦堂当成了“大家长”,人前人后以“老豆”相称。

日常生活:真正老伴并非“康婶”:

不拍戏的时候,龚锦堂普通得跟一般公园里打拳遛鸟的老爷爷没什么两样——因为生性低调的他,除了喜欢回番禺老家呼吸新鲜空气外,还喜欢养鸟遛鸟,日常生活绝对不带任何“星”味。番禺长大的龚锦堂有着浓烈的家乡情结,不仅过年必回家乡,平时不用拍戏时也很喜欢带上老伴回家乡走走亲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街坊邻居侃上一段大山,心情顿时舒畅无比;不回番禺的话,他就会在家陪那七只宝贝小鸟——包括相思鸟、桂林相思、画眉、白燕在内的众多“宠物”好好聊上半天。如果这样也嫌闷的话,他便会步行到附近的广州画院,与一班书画家老朋友交流作国画心得,或干脆现场挥毫作画。

《外》剧中龚锦堂和黄锦裳的默契合作“忽悠”了许多电视观众,让外人深信这两老就是现实中的真夫妻,以致有路人见龚锦堂与真妻子散步时斥其“包二奶”。面对这一切,身为银行会计的龚锦堂妻子表示非常理解,她认为“这是工作需要”,“自己绝对不会吃醋”。

康婶(黄锦裳)

在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康婶”是个慈祥和蔼的老人,饰演“康婶”的演员叫做黄锦裳,是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退休老演员。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在荧屏中和蔼可亲的“廿四孝母亲”,演艺生涯的早期却一直是个“反角专业户”。

星路历程:失魂学生变明星:

“康婶”黄锦裳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从小便有良好的舞感和音乐感,秧歌扭得一级棒,一直都是学校舞蹈队的文艺骨干。初中毕业后,她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影响下,考入化工学校学习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时,她一做分析实验便丢三落四,不是试管掉进水,就是分析速度太慢,常常分析了一整天大汗淋漓还未把结果算出来。这时,她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之路,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从事化工分析职业。这时,广东省文艺界大招生,南方日报刊登了招生启事,亲戚看到后,便提议其前去报考,谁知道演了一个群演的小品后,她便糊里糊涂地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招收为演员。不久,她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一学就是四年。

从《情满珠江》中慈祥的才婶到《外》剧中和蔼可亲的康婶,黄锦裳在荧幕中留给别人的始终是笑容可掬的慈母形象。其实黄锦裳早期的艺术形象多为反角,如电影《一双绣花鞋》里神憎鬼厌的女特务,如电影《亚马哈鱼档》里贪钱的珠珠妈,如电影《乡情》里头的觉悟低下的廖一萍……为了拓宽戏路,黄锦裳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在艺术上“拨乱反正”,演回好人。一直到90年代广东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情满珠江》,黄锦裳才通过才婶一角成功“拨乱反正”,而也正是从此剧开始,观众印象中的黄锦裳成了“好妈妈”的代名词。

廿四孝母亲:每日清晨送油条

《外》剧拍摄了六年多了,在这六年里头,许多时候黄锦裳不仅在戏里做“廿四孝母亲”,在戏外也得经常扮演大家长角色。有时拍上午的戏,黄锦裳一般都会提着珠影门口最好吃的油条豆浆回到剧组,给戏里的儿子儿媳妇人手一根,让他们有足够精神拍好《外》剧。回忆起当初“嫁”入康家的往事,黄锦裳分外感慨,她说2000年的一天晚上,一个名叫关聪的陌生人打了个电话给她,他自称是广东电视台的制片,说有一部《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粤语电视剧要请她演妈子,但是片酬不高,问她愿意不愿意。一直都在影视作品中以普通话表演的黄锦裳,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次机会,拓宽自己在粤语表演方面的戏路,于是便爽然答应了。《外》剧开拍之后,黄锦裳才知道原来自己是曾与自己在某部戏里有过几面之缘的龚锦堂介绍进剧组的,她说,尽管《外》剧已经拍了六年了,但直至如今她都对“伯乐”兼“老伴”龚锦堂感激万分。

宠物情缘:同时养育5只狗

在《外》剧中,黄锦裳是在本色演绎康婶一角,因为她跟康婶一样,也是个厨艺高超、非常顾家的中国传统妇女。不过说起这厨艺高超、操持家务的本领,还是拜年轻时与丈夫两地分居所赐。黄锦裳的丈夫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1961年,两人还在读大学一年级时便情投意合,开始拍拖。毕业后,两人各分东西,刘延分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而黄锦裳则回到了珠影,虽然分居两地,但两人还是结婚生子,并通过书信鸿雁传情。在分居两地期间,黄锦裳一方面要照顾小孩子,一方面又要工作,家庭的重担压了下来,原本连羊毛衫都不懂得怎么织的她,便开始学习厨艺,并很快成了个厨艺高手。直到后来,丈夫调到了珠影,两人才正式结束了分居两地的生活。

除了烹调外,黄锦裳平时都醉心于照顾自己的宠物松鼠狗,据说黄锦裳爱动物爱得如痴如醉,当年最高纪录是在家里养了五只狗、N只猫,而松鼠狗则是自己的宝贝儿子送给她的礼物,说让退休后的她心里有个寄托。没事的时候,黄锦裳就会带上自己的松鼠狗出门溜达溜达。除了这只狗外,黄锦裳还在家里养了一只金钱龟,大有把家里改造成动物园的势头。

姓名: 苏志丹

戏名:康祈光

英文名 :dany

性别 : 男

身高 :176

体重 : 78

星座 :天歇座

所在省份: 广东

职业 :演艺业

演出经验 :从艺二十多年,技艺精湛,国家二级演员。

幕后工作经验 :导演,编剧,配音,制片等。

生日日期 :11月14日1956年

出生地点 :广州市

家庭成员 :妻子,女儿

所懂语言 :国语,粤语

教育水平 :高中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 :娶了个能干的太太,生了个可爱的乖乖。

自我推荐 :宜奸,宜忠,能老,能小。

我的兴趣:娱乐活动, 旅行, 演戏, 户外活动, 阅读, 游戏, 唱歌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导演, 节目主持

简介:

《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康家“大哥”康祈光性格老实内向,文化程度比较低,因此经常被身边的人欺负。就连康家人也经常拿他开玩笑,这时候“老爸”往往会出来帮他一把。习惯被欺负的老好人阿光经常会有自卑感,偶尔也想争口气,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佩。于是他暗地里也学弟弟们赶赶时髦,玩玩高科技,自以为扬眉吐气了一回,结果当然是闹出更多笑话来。戏里的康家大哥“阿光”是个憨厚老实的老好人,用他“老婆”香兰的话说:“简直蠢得不正常!”现实中的“阿光”苏志丹不仅不笨,而且非常精明。他真正的老婆虎艳芬说:“他要真那么笨,我早就不要他了!”

苏志丹真人比电视上显得更加高大壮硕,完全没有剧中那股傻劲。唯一相似的是,他在言谈之间经常会发出爽朗的笑声,和“阿光”一样给人亲切憨厚的感觉。《外》剧很多演员都透露,苏志丹戏里戏外性格差别很大。“祝师奶”和“香兰”都说他“其实很精明”。

谈自己:老实不是笨

苏志丹已经演了近三十年的戏,曾经担任广东话剧院喜剧团团长,是国家二级演员。演技精湛的他自称“宜忠宜奸,什么角色都可以演”。尽管老实人“阿光”这个角色被他演得如此真实自然,但是他同样也演过奸角,那就是在广东电视台拍的长剧《香港地恩仇记》里就演了个海盗。问到演忠角难还是演奸角难,苏志丹说:“演戏要演忠演得好是最难的。奸角反而容易出彩,因为够特别,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谈到“阿光”这一形象,苏志丹马上强调:“真人当然没有那么傻啦!我自己做人的宗旨就是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不要那么轻浮,但是老实不是傻。”

从事演艺事业近三十年,本身是喜剧团出身,演过无数喜剧小品,轻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更为他赢得不少名声,但是苏志丹说自己更喜欢演些有深度的戏。“无论正剧也好,悲剧也好,我喜欢一些有深度的东西。我最喜欢自己在《首富人家》中演的那个角色,因为人物形象比较完整,讲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发家史。其实作为演员来说,连续六年演一个角色没什么新意,我希望挑战更多的角色。”

谈老婆:她很泼辣,也很坦诚

“大哥”和“二嫂”才是一对,很多观众都不敢相信。对此,苏志丹表示并不尴尬,反而觉得很好。“观众觉得我们不是夫妻,觉得她和阿昶才是夫妻,这就是一种肯定。我们平时出去的时候,她就会跟人解释说,那个(郭昶)是白天的老公,这个(苏志丹)是晚上的老公。哈哈!”

苏志丹和虎艳芬这对明星夫妻实在很有趣,他们一起合演过无数话剧、电视剧和电影,几乎没有分开演出过。两人都是演员的夫妻档在演艺界里应该说并不少见,但能像他们俩这样,结婚十几年都能同出同入一个剧组从没分开过,倒是非常罕见。虎艳芬笑称这是“夫妇秤不离砣,砣不离秤,戏里戏外从不分开”。然而最奇怪的是,他们竟然从没搭档过一次“戏里夫妻”。对此,苏志丹虽然也觉得遗憾,但是他表示:“并不是特别期待和她在电视剧里面演夫妻,因为演员就是要适应角色。”

谈到自己的太太,苏志丹的眼神立刻变得特别温柔。“她真人当然没那么凶啦,但是她的性格也是比较泼辣的类型。她是属于急性子的人,不过心地很好,绝对不会去欺负、作弄别人的,她是很想去帮人的。而且她很敬业,这是我最佩服我老婆的地方。作为老公,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就是她很坦白、很坦诚,心里藏不住东西,有什么都会跟你讲。”苏志丹还透露,夫妻俩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一起看《外》剧,互相交流一下感受,说说对方哪里演得好,哪里演得不好。这就是这对明星夫妻的乐趣。

姓名:丁玲

戏名:常香兰

英文名:darling

性别:女

身高:165

体重:50

星座:射手座

所在省份: 广东

职业:演艺业

演出经验:曾参加剧团演出大戏,小品共百余场。 参加电视剧《姐妹》的拍摄。 参加广东电视台《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拍摄。参加影视和平面的广告拍摄。

幕后工作经验:曾参加电影电视的配音工作。《玉女神驹》、《绿野仙踪》、《奥尔特城堡饭店》、《小丸子》、《新三字经》

生日日期:11月30日xxxx年

出生地点:山东,青岛

家庭成员:爸,妈

所懂语言:普通话,广东话

教育水平:中专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除了拍戏我还有另外一个可以赚额外收入的机会可以与大家分享。

自我推荐:只要给我机会我可以尝试各种角色。但我不会空等机会。

我的兴趣:旅行, 喜欢结交朋友。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由于配音的缘故,可模仿些人与小孩的声音。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美食家

简介:

扎着丑丑的马尾、穿着土土的衣裳、一口一个“俺”、满脸挂着“憨”、勤勤恳恳地操持着家里的大小活……这就是《外来媳妇本地郎》里大嫂香兰的角色,很多《外》剧都很喜欢香兰这个角色,并且认准了香兰的淳朴和善良。丁玲,一个率直的山东妹子,1992年,广东话剧院去青岛招生,因为对表演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报了名,同年10月份来到完全陌生的广州,开始了三年的表演学习课程,没想到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边还成了家。作为《外》剧中香兰的扮演者,她是这样定位这个角色的: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打工妹,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一个外来媳妇,首先是语言不通,其次是总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穿的衣服什么的都比不上别人。

结缘《外》剧纯属偶然

一部《外来媳妇本地郎》,让大嫂香兰走进了珠三角千家万户,也让丁玲从话剧舞台走上了荧屏,但香兰这个角色落入丁玲之手却纯属偶然。在《外来媳妇本地郎》挑选演员时,大嫂香兰的角色让剧组有点头疼:到哪去找满嘴河南话、演戏又灵光的河南妹子呢?这时,二嫂虎艳芬忽然想到了丁玲,向导演推荐:我们团里(虎艳芬和丁玲是一个剧团的)有个山东妹子,不如让她试试。原以为丁玲只会说山东话,没想到试镜时她一口河南话味正腔圆。导演一锤定音,丁玲加盟康家。

除了外型之外,导演看重的可能还有她的口音。因为山东跟河南比较近,有些语种还是比较相似。丁玲却说:“很多人一见我就说:哎呀,你的河南话说得很好。我都回答他们:其实地道的河南人一听就知道我是属于那种模仿的。”

生活中的丁玲属于一个既能动起来,也能静下去的人。尽管不是很爱动,但是该动起来的时候还是不会静着。而且她说:“我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剧组,大家都没有把我当香兰待,而是一种比较宠的感觉。”尽管性格各方面差异很大,但是可能因为天生的两面性,加上剧本和导演对剧情和人物的解释她都是比较清楚的,“所以也没有觉得特别难演。而且一开始演的时候,导演就说:行,你就按照这个方向走。我一听,心里就有底了嘛,就这样走下来。”

很多观众都认准了香兰的淳朴和善良,这对演员来说,一方面是被认可的喜悦,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面临荧幕形象被定型的担忧。这一点丁玲也考虑过,后来接拍了《柴米新人类》,她在里面的角色就是跟香兰的反差较大的。那段时间《外》剧和《柴》的拍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两个小时前,丁玲还在这里拍《外》剧,然后立刻戴了头套去拍两个小时《柴》。但这种角色的快速转换并没有使丁玲感到混乱,她很自然地适应不同身份的变化。

大家真的就像是一家人

从2000年开始,“康家”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年,甚至拍广告以及其他节目也很多是“全家出场”,使他们相互产生特殊的感情。丁玲说:“我们私底下感情好得不得了,大家真的就像是一家人。”《外》剧几乎每天都要开拍,跟自己家里人呆的时间还不如在剧组的时间多,跟剧里的演员呆久了,就连私底下见了康伯、康婶就会叫“老爷、奶奶”(广州话),而不是叫他们的名字,或者称呼他们为某某老师什么的。然后是“二嫂”、“二哥”、“幺叔”,而其他人也一样叫她“香兰”或者“大嫂。

拍了这么久《外》剧,丁玲觉得前60集的剧本都是写得比较饱满一些,拍起来觉得比较过瘾吧,包括戏的结构和内容,都是印象比较深刻的。虽然天天拍戏,但是每天都有印象深刻的东西。而最深刻的不是拍戏,而是第一部拍完准备让《柴》代替播出的时候,忽然有家庭要分开的感觉,“我们一帮人在一起吃饭,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难过,我们几个媳妇抱在一起哭个不停,很不舍得。”她说,“不过几个月后大家又聚在一起拍戏。现在也经常分分合合,大家也就习惯了,不像原来那样伤心。”

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

丁玲现实生活中的丈夫是比她年长13岁的省话演员张琳。(曾在《外》剧中饰演过大嫂的同乡)其实,当初他俩的结合是面临许多压力的,如年龄差异太大,别人觉得他们生活会有许多摩擦。但是,对爱情忠诚、专一的丁玲坚定地选择自己所爱的人,1998年与张琳正式结婚。今年3月,丁玲诞下了一个健康的胖宝宝,当上了幸福妈妈

姓名:郭昶

戏名:康祈宗

英文名:guochang

性别:男

身高 :173

体重 :55

星座:天歇座

所在省份:广东

职业:演艺业

演出经验:从艺十五年,经验丰富,受广大观众欢迎。

幕后工作经验:导演,副导演,编剧,剧务等等卖力的工作。

生日日期:10月31日1956年

出生地点:沈阳

家庭成员:妻子,女儿

所懂语言:普通话,粤语

教育水平:初中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自我推荐:瘦高,人又老,又黑又瘦,又鞋揪。

我的兴趣:娱乐活动, 旅行, 演戏, 户外活动, 阅读, 广泛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文学创作, 样样专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演员, 导演, 有钱就行

简介:

郭昶,这位经常带给我们笑声的老朋友走了,他所饰演的《外》剧老二阿宗的形象,给许许多多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多次向郭昶提供演出机会的陆晓光导演和一些熟悉他的朋友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荧屏以外的郭昶。

“在广州市演个体户就他最强了”

郭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怎么这么瘦?”正是他这种瘦削的形象让陆晓光导演觉得和个体户的形象最接近,甚至扬言“阿宗这个角色非郭昶莫属”。《外》剧里的阿宗经常为大家制造笑料,不时还创造一些经典的“宗式语言”,网络上甚至还有人为他写语录,因而观众都以为他是地道的广东人。其实郭昶是在沈阳出生的,不过从小就极具演戏天赋,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最喜欢扮鬼扮马”,演起广州小市民也像模像样。和很多演员不一样,郭昶并不是一开始就走演戏这条路的,之前从事过很多不同的工作,还当过电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后来由于获得一些意外的演戏机会后,郭昶才慢慢在演戏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陆晓光就是最开始为郭昶的演戏道路制造机会的人。陆导演介绍说:“当时我还是副导演,大概是84、85年,我们台在拍一部搞笑剧,叫《特殊情况》,需要有一个小偷,比较搞笑的,在东方乐园里面追来追去。当时省话的黄导演说有一个人演小偷很在行。黄导说他在青年文化宫,是社会上的人,不是专业演员,样子很有趣,瘦瘦高高,而且给人的感觉演小偷很在行。”后来,郭昶饰演的小偷果然受到好评。演完小偷之后,直至1986年《万花筒》开始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演“娇妈”的儿子,找了很多人都不理想,当时陆导演就介绍郭昶来演。大家看了都觉得不错,于是郭昶就开始演娇妈的儿子雄仔。说到郭昶的演技,陆导演自然赞不绝口:“那时候他的发挥创作能力就很强,经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出来,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演员,他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挥能力都很好。”

后来到了《外》剧找演员时,陆导演再次推荐郭昶,却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有一些创造人员不同意,持有怀疑的态度。后来我给了他们一句话:在广州市演个体户就他最强了。演其他角色觉得我不敢保证,但如果是演个体户,演那些整天耍花样的角色非他莫属。我敢说,郭昶是全广州最适合演阿宗这个人物的。后来一拍出来,大家都觉得效果非常好。”时至今日,陆导演依然非常满意自己当时的选择,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信心。

《外》剧是他的精神支柱

郭昶本人其实与剧中角色反差很大,剧中的康祈宗市侩狡猾、追名逐利,郭昶本人则称自己对名利看得不重。他多次在媒体面前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拍戏空闲时喜欢独处,潜心研究角色。郭昶认为对艺术的态度要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让人看出破绽,他说:“我是一个有什么说什么的人,所谓明星,只不过是给你一个定位,演员只是一个职业,与工人、医生没什么区别,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明星,那就大错特错。”

郭昶的敬业精神是有口皆碑的。据介绍,即便他病得没有精神,但是一到片场,他就会像充满电一样生龙活虎,表演自然生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丰富而且到位,跟休息室里疲惫的郭昶判若两人。观众根本无法在荧幕中发现他抱病在身。他和“阿婵”虎艳芬的对手戏尤其精彩,几乎可以说是即兴演出,你一句我一句,“夫唱妇随”,十分有默契。难怪有观众送了他们八个字:“草根夫妻,黄金搭档。”这份真挚的赞美让郭昶非常感动,据说他后来把这八个字裱了起来,端端正正挂在了书房中。

在一起拍戏6年多,郭昶跟剧组人员已经培养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据说,拍完800集的时候,郭昶就在摄象机镜头前情不自禁地哭着问:“这个戏过了1000集以后,我们还做不做?我们这个剧组如果散伙了,该怎么办?”浓浓的不舍之情显而易见。正如郭昶自己说的,他希望这部片一直拍下去,一千集以后再接一千集。

姓名:虎艳芬

戏名:苏妙婵

英文名:eva

身高:160

体重:46

星座:天枰座

生日:10月12日1968年

籍贯:四川省

出生地:广州市

职业:演艺业

职称:国家二级演员。

荣誉奖项:荣获过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表演奖,99年全国小品大赛“金狮”奖,获90年度全国电视“飞天奖”提名。

演出经验:从艺十八年来参加过近千部(集)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主演过多台大型话剧。

幕后工作经验 :当过场记、 副导演、服装、化妆等。 配音、拟音、广播剧。 (曾为多部经典好莱坞巨作进行配音工作,以及录制多台广播剧)

所懂语言:粤语、国语

最想告诉大家的特别事情 : 当演员好累!

自我推荐 :拥有一个没有“人性”的姓氏。能饰演男,女,老,少各不同阶层的人物。喜,怒,哀,乐施展自如。

我的兴趣:娱乐活动, 逛街, 上网, 旅行, 演戏, 跳舞, 户外活动, 阅读, 打扮, 游戏, 唱歌,。

我的专长:语言天才, 演戏, 跳舞, 化妆, 文学创作

我最想加入的行列 :导演, 节目主持

口味:本人喜欢吃辣的,越辣越过隐。

穿着:只要不漏出不该漏的部位,什么款式都敢穿。

颜色:喜欢比较温和一些的。如粉紫、粉蓝、米色。

格言:大肚可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简介:

“二嫂”虎艳芬出生于广州的623路。由于有个叔叔在斗门从事演艺事业,耳濡目染之下,她爱上了表演。铁路中学初中毕业后,虎艳芬凭借着个人灵气,考入广州市话剧团话剧培训班。13岁那年,人小鬼大的她,随团赴北京参加话剧《十字街相逢》。虽然只是在剧中出演一名小学生。但这次的表演经历,却成了她踏上演艺道路后的处女秀,意义非同寻常。从艺18年来,她共参加过《万花筒》、《香港地恩仇记》、《浚海人》、《冼夫人》、《情暖荆途》、《沙煲兄弟》等近千集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也主演过多台大型话剧,如:《望子成龙》、《三姐妹》、《扮嘢金龟婿》、《欲望大厦》、《都市梦寻》、《柜中缘》等

出色的演员:

虎艳芬于2000年加盟《外来媳妇本地郎》,将二嫂阿婵市井泼辣的性格,演绎得入木三分。并借此迅速成为广东家喻户晓的岭南笑星。戏中的“康伯”龚锦堂满意地介绍说,虎艳芬当时在话剧团做学员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勤奋、虚心、肯学,经常向老演员学习。她的戏都演得挺好。而且她心胸开阔、对人坦成,跟戏中的二嫂非常不同。另外,《外》剧刚开始的时候,“二哥”跟“二嫂”并不是主戏,只是衬托。但是虎艳芬不放过机会,跟“二哥”郭昶发挥幽默本色,经常搞搞新意思,充分、深刻地展现二哥、二嫂两人的星斗小市民性格,从而慢慢将戏份争取过来。

贤淑的妻子:

二嫂在戏中的歌词是“最怕日日要煲靓汤”,但是,虎艳芬现实中的丈夫——“大哥”苏志丹说她在家一直是厨艺高手,是位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好妻子。每天回到家,不管多晚、多累,她都会煲汤或者煲凉茶。此外,虽然虎艳芬已贵为人气笑星,但是

同时爱上两人,她异想天开提出三人同居,丁玲为何说出这种话?

如果说在民国之前,女人的爱情就如白水,平淡、单调,那么她的爱情可以比作饕餮盛宴,酸甜苦辣咸,色香味俱全。她就是丁玲,民国时期异军突起的女作家,九十年前的作品就敢于挑战时代对于女人的刻板定位,她的出现,是颠覆,打破,也是推翻。

文学创作:在文坛投下一颗炸弹

丁玲,1904年出生,字冰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坚定的女革命者,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她:"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她的最著名的几部作品《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就像在文坛投下的炸弹一样,可以称作"惊世骇俗",使她迅速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她笔下的女性不管个性、遭遇如何,都带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尽管作品内容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体现着一种新时代女性思想,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解放精神。

丁玲无疑是一位独辟蹊径的女作家,她从当时着力描写女性苦闷、悲惨遭遇的现状下跳出来,开辟了新的天地,向世人宣告:女性不是柔弱的代名词,女性也可以勇敢地追求爱,也可以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时代背景下,她显得反常理和特别,也许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投入感情:第一任丈夫胡也频

小时候,丁玲的父母为她和表哥订下了娃娃亲,但长大后的她不屑于这种陈腐的约束,自己主动取消了婚约,她的独立精神初见苗头。

在上海大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翟秋白,并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可最后翟秋白却娶了丁玲的好朋友,这场爱恋就这样终结。翟秋白说她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句话恰好是对丁玲反叛性格的一个总结。

彼时,丁玲才20岁,而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看来也算是"出格",可见,她个性里的反叛是与生俱来的。

1924年,丁玲来到北京,那时她的学业不顺利,弟弟又离世了,正是她人生中的一个低谷时期,就是这个时候,她结识了青年作家胡也频,胡也频很快爱上了她,为了安慰她,送了她一纸盒的玫瑰,并附纸条:"你的新弟弟所献。"可丁玲对他毫无兴趣。

在北京,生活没有什么起色,丁玲回到了湖南发展,离开前没有告诉胡也频。胡也频知道后,借钱追随到湖南,经过多方打听,狼狈地出现在了丁玲的家门口。

青年才俊,浪漫温柔,难得的是如此痴情,丁玲打开门看到他的那一瞬间,应该是有所触动的吧,当时的她到底对胡也频有没有动心,说法不一,但结果是,两个人一起回到了北京,很快就开始了同居生活。

在胡也频的影响下,丁玲才开始写作,两个人靠着微薄的稿费度日,生活得很清贫,"有情饮水饱",两个人在互相依靠的日子里产生了割舍不清的感情,这时,胡也频对于丁玲来说,是"精神伴侣"。

丁玲是爱胡也频的,但这种"爱",更像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感情,它接近于亲情,但与纯粹的爱情是不同的。

遇到真爱:提出三人同居

冯雪峰在北大学日语,丁玲初见他时,是失望的——她以为这位知识分子该是英俊潇洒的,但冯雪峰却其貌不扬。在后来的相处中,这不是很美好的第一印象很快被击碎,冯雪峰谈吐不凡、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成熟稳重,两个人很有共同话题,丁玲在与胡也频交往的同时,不可自拔地爱上了他。

丁玲被深深地吸引,从她给冯雪峰写的情书中就能看出来:"我这几天心都离不开你,想着你""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一些狂炽的欲念……这男人是你……"

一面是朝夕相处产生感情的胡也频,一面是成熟有才华的真爱冯雪峰,这个选择确实太艰难了,放在任何一个女人身上,都是一个难题,丁玲抉择不定,最后竟然同时向两个男人提出同居,出人意料的是,胡也频和冯雪峰也都答应了。

丁玲这个人,确实勇敢,确实出格,有人称颂她对爱的勇敢,即使面临着道德和爱的双重抉择,也绝不让自己陷入泥潭;有人鄙视她花心、多情、甚至水性杨花,是伦理上的笑话。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而这种精神,也许同样不值得称颂,但却足够让人慨叹。

三个人生活了一段时间,丁玲渐渐发现这和自己想象中的生活相去甚远,最终她选择了胡也频,两个人送冯雪峰离开了杭州,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丁玲异想天开地渴望留住两份纯粹的爱,可最后也没有成功。

为什么没有选择冯雪峰呢?是不爱吗?不是的。一开始,丁玲对于冯雪峰的爱就是热烈的,直到晚年,她也没有忘记这份爱。

1986年,82岁的丁玲躺在病榻之上,听着大年初一的鞭炮声说了一句:"雪峰就是这个时候死的。"二十几天后,她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即使在病榻上,仍然能顾念起几十年前的爱人,这份爱不可谓不热烈。

说回冯雪峰走后,丈夫胡也频被枪决,丁玲的生命中又出现了冯达、陈明这两个男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丁玲都被爱情包围着。死前,她对最后一任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爱你。"这都是后话了。与其说她对待爱情太随便,不如说她是多情,她的爱太多、情绪太满了。

丁玲最受争议的一点,还是三人同居的爱情,她与自己作品中的"莎菲"一样,渴望被爱,所以她会被胡也频打动;但她又是主动的,会自己去追求爱,所以她爱上了冯雪峰。胡也频给了她家的感觉、足够的温情,让她留恋;冯雪峰是她的真爱,让她真正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她也不想放手。

活到老,爱到老,在爱情里,她太得天独厚,也许正是这份多情,让她能够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成为一位独具一格的女作家吧。

标签:丁玲定位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4 22:09:40  回复

    沙对女友写信道: “梓青与沙之情爱 ,成熟已久 ,若环境顺适 ,早赋予飞矣 ,乃终因世俗之梗 ,夙愿莫遂 ! 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 ,树神圣情感之旗帜 ,特人类残苛已极 ,其毒焰足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4 16:59:38  回复

    ing Ling and other women writers ,who used the styles at diaries and letters ,encouraged the females to narrate in

欢迎 发表评论:

黑客教程排行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