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3-01-08分类:网络黑客浏览:148评论:3
乡村振兴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由国务院扶贫办整体改组而来,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新机构的人员编制、内设机构及行政关系,与国务院扶贫办基本一致。国家乡村振兴局将成为农业农村部代管的国家局,行政级别为副部级不变。
农业局是中国地级市、县级市、县一级分管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政府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农业部门,监督农业行为。
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方法: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说“老”是因为问题已经持续很久,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说“大”是因为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粮食安全,事关8亿多的农村人口;说“难”是因为农业人口较多,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投入少,城乡二元结构等等因素造成了发展难,解决难。但这个“老大难”问题又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面前不得不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针对这些状况,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以下浅见,望与读者共勉。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但是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中下水平。2010年全国7亿2750万农业人口创造了35477亿元农业总产值,人均创造农业产值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有粗放发展的问题,有农民科学素质低的问题,有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不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过去小农生产、自给自足、过多依靠劳动力和化肥投入,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发展要取得长足进步非常困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有方法、有步骤、系统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形式改革。彻底走上一条规模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强、农业产值大、农产品附加值高、生态环境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用“工业化化农业,城镇化化农民,市场化化农村”的理念推进“三农”工作。2010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按照工业化、城镇化的方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去推进“三农”工作,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办法去化解“三农”难题”。(一)、用工业化发展的办法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工业化。农业是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很多的行业,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大生产工业化的同步,国家才能实现整体工业化。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工业化机遇,借助机遇推动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借助工业化兴起的食品技术革命促进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借助工业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借助工业化对农业原料的充分利用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借助工业化的广泛影响促成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经营方式的嫁接,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二)、推进城镇化,让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实践证明,城镇化可以有效的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权强镇,用城市化的发展理
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针来发展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在城郊结合部、近郊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城市休闲生态农业;在远郊土壤肥沃区极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农机具的使用,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在山多地少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展经济林种植加工,林果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养殖,畜牧、家畜饲养、加工以及饲料行业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实现农业的整体现代化。
四、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近年来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加农业投入,逐渐减轻农民负担,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教育附加费、屠宰税、发放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限制最低粮食收购价格等。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全国农民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人民币,但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依然缓慢,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很低,农业增效的后劲依然不足,农业所处的弱势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只有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修筑工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五、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农民素质。“三农”问题,重点是农业问题,难点是农村问题,瓶颈是农民素质问题。没有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政策都是徒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要创新培训方式,
要更加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效果好不好,要看实效;培训方式怎么样,要问农民。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培训成果转化,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农业种植企业、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该村所有农民发展一种产业,最终形成农民负责种植,企业负责加工、收购,培训部门负责技术的农民培训模式,促进农民培训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六、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动,激发要素潜能,实现最大效益。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建立完善配套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营造配套的法律政策环境,逐步剥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契机,重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在土地合理流转的同时,要高效、扎实、有序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努力促进农民就业,逐步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来。 总之,“三农”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去打牢基础,逐步完成。相信有一天“三农”问题不再是问题,城乡不再叫城乡,农民不再叫农民,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加繁荣,居民更加幸福。
第一,要紧扣农民增收。做好“三农”工作,根本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只有把农民的收入搞上去了,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才能真正有意义、有实质、有内涵地实现。因此,要切实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想方设法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二,要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要抓好粮食总量,做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这就要认真落实政策,该补助给农民的费用,一分钱不能少,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多补;另一方面,从田头到餐桌,各有关部门都要牢固树立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广西绝对不能在食品安全上出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立足广西资源现状、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广西特色、在全国市场有主导地位的优势产业和产品。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业规模经营。
用水、用电等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要积极引进农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主席农业院士团”作用,深入推进实施“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充分发挥广西本土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同时加快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促进钱粮双增收。
第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入开展“百万农村党员培训”和“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抓好对农业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本领,促进农民增收。
第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形成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在当下国家重视“三农”的背景下,它的发展前景很不错。
它主要负责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及综合协调。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思路:聚焦七方面、保障粮食供给、加快高质量发展
1、聚焦七方面
聚焦“三个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聚焦“三个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聚焦“一个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保障粮食供给
《规划》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规划》着眼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3、加快高质量发展
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五”及201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和对策选择
总体上讲,今后5-1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的设计,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寻求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战略定位
我们认为,“十五”及201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战略定位上要实现六大转变:
1.生产目标由单纯追求产量向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并重转变。在保证基本数量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通过优化结构和提高品质,推动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2.增长方式由以传统投入为主向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集约相结合转变。在保证常规投入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通过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3.生产模式由以原料型生产为主,向产中与产前和产后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经营转变。在保证产中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加工和流通等产后环节及技术服务等产前环节,把实行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通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带动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优化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生产类型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内向型,向既面向国内市场、又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转变。在继续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开拓国际市场,把国际化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通过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拉动我国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竞争素质的提高。
5.发展重点由增加农产品生产向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通过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实现城乡差别的缩小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6.发展布局由重视东部向重视西部转变。在保证东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开发,把实施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开发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通过西部大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二)对策选择
1.稳定和优化政策。稳定政策主要是稳定农业的家庭经营制度和政策。家庭经营制度,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营农业最有效的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政策优化主要是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经济制度以及农村民主制度。
2.培育和营造市场。一个成熟的农业是能够对市场做出有效反应和成功应对的农业。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如果农业和农民自身缺乏对市场的应对能力,即使政府是有效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亦难获成功。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既然这个大方向已经确定且不可逆转,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方式就必须调整。政府不能再取代市场,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不能再变相地当“生产队长”,要把配置资源的权力真正还给市场,把生产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把经营决策的机会真正回归经济主体。淡出市场以后,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培育和营造市场环境,通过制定交易规则,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维护公平交易的秩序,并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国际市场。
3.调整和优化结构。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市场,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策。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突出5个层次:(1)产业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农、林、牧、渔业的产业构成,增加对收入弹性大的产业的资源配置,扩大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减没有市场需求增量的产业的生产,使农业生产结构在整体上适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食物消费结构整体性不断转换的需要,实现农业结构在整体上与市场需求相一致。(2)产品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各个生产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优化部门内部的生产结构,使本部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市场对本部门的需求相一致。(3)品质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每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配置,优化每一种产品内部的生产结构,实现产品的品质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4)上市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农产品的上市时间,均衡农产品在旺季和淡季的市场供应,实现农产品上市的时间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相一致。(5)贸易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国际国内双重资源格局下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格局,我们应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等的进口。我国人多地少,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出口劳务,增加就业;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等于进口稀缺的土地资源。这种资源和市场转换模式,应该成为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基本方向。
4.调整和重塑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我国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传统的工农业关系模式的反映,不利于农业和农民,必须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塑造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进而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的工农业关系模式。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指标,1998年农业在GDP中所占份额已降至18%,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所占份额已降至50%以下,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份额按国际口径计算已超过了35%,人均GN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接近2500美元。这些指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已步入了向反哺农业阶段转变的时期。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启动对农业和农民在收入上的保护机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今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凸现对农民的倾斜,主要通过启动农村公共工程的政策,增加对农村的投资,让农民主要以“以工代赈”的形式物化这些投资,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5.培育小城镇经济增长点。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带动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为此,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开放统一的大市场,尤其是城乡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面拆除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种种政策性篱笆,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和功能性分割,消除与农民联系在一起的种种身份歧视。通过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机制。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休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l3_3。
“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包新冬豆亢角忻蕤藜闫箭菲宾勉味妙娟聊侨峦阁
标签:新时期农业农村局的定位
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3-01-08 11:19:57 回复
含量和附加值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通过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3.生产模式由以原料型生产为主,向产中与产前和产后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经营转变。在保证产中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加工和流
访客 评论于 2023-01-08 15:26:20 回复
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
访客 评论于 2023-01-08 08:21:12 回复
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