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12-25分类:黑客教程浏览:104评论:5
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具体指:
“一区”指的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这是毕节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高地”指的是将毕节打造成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高地,这是毕节未来发展的主题。
“五个新毕节”指的是将毕节建设成为实力强劲、生活富裕、美丽宜居、活力迸发、文明和谐的城市,这是毕节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战略定位的举措:
1、实施“四化”突破行动,全力以赴建设实力强劲新毕节。
始终把协调发展作为内在特点,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突出大抓招商、大上项目、大聚产业,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推动综合实力大跃升。
2、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优化城镇“三生”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让毕节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力争城镇化率达58%左右。
3、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注重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全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
“五个绿色”: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聚焦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目前,全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30%的县(区、市)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157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
三是持续用力筑牢绿色屏障。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还林60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406平方公里。
强力实施六盘水市水城河环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电等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启动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施草海综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缔网箱养鱼;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478件群众举报投诉件全部办结。
四是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国家试点,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GDP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
五是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连续十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举办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编制了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全面开展了生态县、生态村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五个结合”:
一是大生态与大扶贫相结合。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助推全省30万以上贫困户、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最近正在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探索“互联网+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模式。
二是大生态与大数据相结合。在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同时,运用大数据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环境大数据监控全覆盖。2016年以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等获批建设,苹果中国云服务、华为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贵州。
三是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2017年贵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7%和41%。梵净山成功申遗,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达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多彩贵州正风行天下。
四是大生态与大健康相结合。促进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650万亩,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五是大生态与大开放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与云南、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与重庆、四川、云南共同建立长江上游四省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和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机制。与重庆建立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机制。
扩展资料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要围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五大示范区”战略定位,开展绿色屏障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八项制度创新试验。
两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实践,贵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较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探索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大力推动“多规合一”试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工作。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57万亩,建成省市县三级“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行全域取消网箱养鱼。
二是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下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促进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建立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政策机制,改革矿业权出让收益由收缴制变为征收制,实现排污权有偿交易1.53亿元。
贵安新区获批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开展绿色经济统计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
三是建立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对迁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四是出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制度。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成立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率先开展由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探索,全省环境资源司法机构达108个,实现全覆盖。
五是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连续成功举办十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建立中外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组成的国际咨询会,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以及瑞士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二)战略定位
1.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体系。[4]
2.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化开发机制,健全绿色发展市场机制和绿色金融制度,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完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培育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制度体系。
3.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机制、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护林服务机制,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构建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
4.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加强涉及生态环境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立改废释,推动省域环境资源保护司法机构全覆盖,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体系。
5.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深化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机制,充分发挥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助推地方绿色发展、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2005年,贵州认真总结经验,形成了(环境立省) 、科教兴省、(人才强省) 、(创新发展)、开放带动、 “五大总体战略”
当前,贵州省持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构建立体开放通道体系,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引进优质要素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西南内陆腹地构筑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十三五”期间,贵州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作为内陆省份,贵州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据省商务厅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贵州货物进出口317.2亿元,增长15.1%,排名全国第三。其中,出口增长33.1%,排名全国第一。
近年来,贵州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营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引进更多的资金和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游客,同时也助力更多“贵州造”的好产品、好品牌在全球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贵州虽地处内陆,但自古以来就具开放基因,如今更具开放视野。今年2月,贵州印发《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贵阳市、贵安新区融合发展,推动两地在产业配套、招商引资、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势不断叠加释放,成为全省实施扩大开放、后发赶超的排头兵。
贵阳和贵安新区聚集了贵州“1 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中的三分之二,推动两地高质量发展,形成政策“洼地”,有利于提升贵州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发展要素汇聚,从而抓住当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集聚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1月1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意见》明确了贵州发展战略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贵州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了贵州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到2025年、2035年的发展目标。
具体如下:
一、战略定位:
1、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
3、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4、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
5、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二、2025年发展目标:
1、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2、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增速保持领先。
4、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富,绿色转型成效明显。
5、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6、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2035年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标签:贵州五大战略定位
已有5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2-12-25 04:35:08 回复
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国发2号文件 贵州解读是什么?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贵州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关
访客 评论于 2022-12-25 07:48:05 回复
色文化。连续十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举办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编制了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全面开展了生态县、生态村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五个结合”:一是大生态与大扶贫相
访客 评论于 2022-12-25 05:17:20 回复
护体系。5.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深化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机制,充分发挥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助推地方绿色发展、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
访客 评论于 2022-12-25 07:20:12 回复
业。目前,全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二是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30%的县(区、市)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
访客 评论于 2022-12-25 12:49:08 回复
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的战略定位(二)战略定位1.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