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11-27分类:破解邮箱浏览:134评论:2
书法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书法教学的强调,如广东省今年将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另一方面书法教育从学校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全民、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
几千年来,从识字伊始,即以此导引蒙童学子,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可谓是中国传统"蒙学"中也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组合。
清末民初,当"西学东渐"成为时尚,新的一代都以钢笔字为"荣耀",毛笔字成了遗老遗少的陋习,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反封建"的同时,也将方块汉字也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中国之落后,之屈辱,同繁杂的汉文字系统有关,力倡"世界语",走拼音文字之路,有人甚至提出"汉字不亡,天地不容"的口号,可见当时中国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已到了被根本否定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书法教育自然也是"殃及池鱼",悄悄地被组合在"识字教育"的系列里,没有了独立的地位。
但毛笔字书法艺术仍在艺术界、学界、政界等高层享有崇高地位,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于右任、郭沫若、齐白石、鲁迅的书法艺术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学校也还在"识字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基本没有要求和标准的书法教育。这种情况在"微机时代"来临后,更加式微,书法教育,因此而完全退出常规书写的程式,渐行渐远,成为了教育上的一种残留和文化上的一种"奢侈",最终用几代人的"一片空白"成就所有"传统经典文化艺术守望者们"心中永远之痛。
书法教育的衰落,原因有多种。一是电脑键盘输入法的技术方式正在代替手写方式,在社会层面,信息传播和公文生成过程正在机器化和技术化,正在变手写为输入,甚至连学校教学也在课件化;二是自近代书写工具从软笔演变为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开始硬笔之后,汉字的书写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用于写字、练习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使用,渐渐退出了学校教育;三是当代中国学校课程种类增多,学生完成作业需要书写速度较快的硬笔;四是随着电脑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输入技术的简化和更加容易操作,各行各业的信息文化传播者(包括记者和教师)更多地习惯于使用电脑打字,而非硬笔书写;四是随着电脑一代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快捷的效率高的办公工具;五是随着学校教师的更新换代,一大批在学校学习过程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本身缺乏写字意识和书法意识,也写不好汉字,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能力;六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文化魔怔,书写不被社会重视;七是学校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之路,书写教育自然也就被遗忘了。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
很多学生通过练习书法,学习成绩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张松老师的培训中心,辅导半年多成绩都毫无起色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创造了奇迹。当父母感叹神奇的时候,张松表示,他只是让孩子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改掉了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如锻炼孩子集中精力,不多做小动作,这样,本来一个多小时的功课,只在半小时内就顺利完成,而且被老师评为优秀作业。的确,练习书法,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郭沫若曾说过:“培养学生认字,能够使人深思,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察万物。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到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字就可以克服这些毛病。”在练字过程中,只有写好一笔一画,逐字逐篇地写好,才能掌握书写技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毅耐心的优良品质。
加强书法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张松老师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外书法交流活动,孩子们看到海外华人孩子优秀的书法作品,很受触动,回国后学习更为主动了。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育德、启智等多方面的功能。国外有科学家曾做过多次人类智力的测试,结果总是中国人智商最高,其原因之一就是跟中国独特的汉字有关。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发展人的多元智能.由于潜移默化的书法教育,让孩子们写规规矩矩的方块字,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书法教育关乎文化传承,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依赖于汉字这个载体,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从写字开始。
《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六艺”, “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诗”“书”并重。汉唐时期,要求入校学习的学生须“习字,日纸一幅”。唐宋以后,书法一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人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中华文化也因而能够传承至今,延绵不断。(吴全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 艺术审美等元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并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动画片,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造成用方块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并传播中华文化经典,是语文课程当仁不让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安排书法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经典诗词吟诵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表演读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国学,如三字经、弟子规、成语等它们本身背后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思索,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四. 传统节日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五、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总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学生们在阅读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学习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让学生们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丰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播,不禁由衷的赞叹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作为教师的我们,教给学生一些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一.教学汉字之形,感悟汉字之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等之分,对于出入学的学生,我们当然不可与他们讲这些,那么做学生会觉得无聊,甚至对汉字产生厌烦,所以,我们不妨在学生学习汉字之时,给他们讲讲关于汉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猪”,但是涵义不同 ,“猪”在今天代表又脏又笨,但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为什么呢?中国人从古代就喜欢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聪明又勇敢的。
又如: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恭……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再如,低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图与字自然有些许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时要先出示图,再与字进行比较,这样便于学生识记字形。通过此,学生不但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从而乐于学习。
二.教学古诗之意,体味诗人之情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三.诵读经典韵文,完善人格品行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产。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易于诵读,脍炙人口。据说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不止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它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诵读《三字经》,起初只是觉得它易于上口,未曾多加关注,可是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厚了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三字经》的诵读。也因此,诵读《三字经》便成为了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组织学生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来说说在诵读《三字经》中收获了什么。如“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为了孟子的发展而三则其邻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便又告诉我们环境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过《三字经》的诵读,学生们不仅吸收了诸多知识,还懂得许多为人的道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不只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方法来教会学生感知感悟,从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各项教学中。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作为教师,在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即“育人”。书法教学中应巧妙的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书德”进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一、书法价值的德育渗透
艺术是人民创造的,它最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可以赋予我们高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书法更是如此,它是人们使用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来书写中国的汉字而产生异态纷呈的视觉效果,表达人们内心复杂的思想情绪。正如邱振中在他的《书法美学引论》中所说:中华民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书面语言的视觉形式,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使这门艺术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由于汉字的丰富性,成为固有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只有我国的汉字,在不断演化中,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其他国家的文字虽然也有书写好坏之分,但是始终不能独立成为艺术,可以说书法为中国之特有,实乃国之宝也。而且,自唐代以来,书法远播海外,如日本人学习汉字和书法,其重视程度亦绝不在我国之下。现在书法艺术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是多么让我们自豪的事情,让小学生了解书法的意义和地位,产生民族自豪感,不正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吗?
二、书法本体的德育渗透
1、 汉字的结体,也可以说间架结构,具有无以伦比的美感,耐人寻味的情趣,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小学生以学习楷书为主,教师在教学间架结构时,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挖掘蕴涵的德育因素,比如:汉字组成中大多为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字,这样,产生了许多的偏旁部首(单立人旁、三点水旁、草字头、提手旁……),实际上这些偏旁部首,都是由独体字演化而来,像单立人旁就是变“人”字的捺画为竖画,这样,在组合成其他的合体字时,作为偏旁的单立人旁就占据了次要的位置(如“体”字,左边单立人旁,书写时较小,为的是避让右边的“本”字,使“本”字成为这个字的主体,学生刚开始书写汉字时,不懂得避让的道理,写的松散。我们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这种“结构上的避让”产生美感,引申到“做人的避让与谦逊”也会产生美好的道德),偏旁部首和其他独体字的组合多为错落、避让的组合形式,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的“礼、让”之风,正如翩翩君子之态。又如“明”字的“日”让着“月”,反过来,“月”字的撇画穿插到“日”字之下;“都”字左边“者”字偏上,右边的右耳旁偏下,再如:将两个相同的独体字组合成一个合体字时(林、朋、羽、竹、赫……),可以称这样的字为:相随结构。概括它们的从属规律。传统的道德观在书法中的结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渗透了德育,同时激发了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毛笔的独特性,古人云:笔软则奇怪生焉,产生了中锋、侧锋用笔,楷书多用中锋,堂堂正正,起收转折,一丝不苟,学习楷书用笔,可以使学生形成始终如一,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除了以书法成就名传千古之外,其"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也被世人传为佳话。有一次穆宗皇帝问柳公权如何将书法写好,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盖因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一方面说明其面对书法创作的态度,一方面也巧妙地藉由书法艺术的精神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成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学习楷书正是适合培养学生的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品质。
3、书写的内容上,体现积极向上的德育因素,那些优美的字词篇章,积极向上的名言佳句都是我们书写的对象,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应着力精选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或者结合一些重大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如在全国少工委无烟日宣传中,组织学生自编内容,学生写下了“花季少年,远离烟草,德智体美,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书法创作的能力,又较好的渗透了德育。教师要善于创造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使德育内容润物无声。
4、书法作品的布局谋篇和书写内容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感受,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时,或者介绍书法家时,要着力和学生探讨书法艺术的主观因素——书法家的功力、修养、 情感、 气质等内容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清代扬守敬指出: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不同的书法家的不同风格,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美感因素,可以使人感受到或苍劲、古拙,或飞动、飘扬,或庄重、严谨,或俊秀、潇洒,或粗犷、豪放,或疏朗、空灵,或方正、严整,或敦厚、凝重等等不同的抽象意念,这一系列美的因素,通过人的视觉感官,从心理上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形成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起着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宽、理解力还不是很强,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形成正确良好的欣赏习惯。如我们在讲授颜体楷书时,要让学生了解其书法的时代背景和人格魅力,有助于对书法的理解,学生知道了颜真卿刚正秉直,曾高举义旗,抗击安、史叛军,后来为维护大唐的统一,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事迹被后人称颂。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自己查阅颜真卿的勤学故事,同学间交流,再欣赏颜真卿博厚雄强,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的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最终师生探讨“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的含义,使学生思想境界升华。
5、书法的题款中包含着极强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如表示谦逊的常用语有:斧正、指正等。表示尊敬的落款方法是:赠送给别人的作品,把受赠者的名字放在前面或较高的位置,自己的名字在后。书写名人的诗词时,加上“敬录”二字,(如:敬录陈毅元帅诗一首。)当然,古人在落款时时常有些过分的谦词和客套语,已经不可取,我们在教学中,要辨证的讲解,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谦虚文雅的态度,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些德育因素的挖掘,是不可取的。
三、学习过程的德育渗透
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在某一项专业上取得成绩,其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往往智力一般,但是非智力因素优秀者,取得成就的人比那些虽然聪明伶俐,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要多得多。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很难成功。学习书法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书法必须要精神专注,细致精微,在临摹碑帖时,“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一点一画的运笔方法,到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的位置关系,一丝不苟,看到精确微妙变化,使其获得专注、细致的精神。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古语说:字无百日功。学习书法虽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高不可攀,但决不是短时间就看见成效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必须经过相当长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运笔的方法,以至挥洒自如,间架结构更是长期的临习和不断研究中逐步提高的,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换言之,书法学习正是锻炼毅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途径,在我国的书法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艺术大师,如: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欧阳询、怀素、文征明……,他们各具风神,其勤奋好学,意志坚强更是学习的榜样,教学中,教师穿插他们的勤学故事,激励学生,如“怀素二十年不下楼,刻苦练字”、“王羲之墨池的故事”、“颜真卿辞官拜师”等等,这样上课时教师旁征博引,使课堂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有了生机,激励了学生。当然课上教师侃侃而谈,来自教师课下的精心准备。
总之,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要成为渗透德育的具体化的体现,需要教师深挖其诸多德育因素,积极探索,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最终达到陶冶性灵、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标签:书写工具渗透传统教育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2-11-28 06:52:19 回复
的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依赖于汉字这个载体,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从写字开始。 《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六艺”, “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诗”“书”并重。汉唐时期,要求
访客 评论于 2022-11-28 09:53:26 回复
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