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07-18分类:网络黑客浏览:79评论:1
区分左右,片子上应该有标记
像是我们医院的CT片,左边标记为”L“,右边标记为”R“
1、CT平扫:
(1)横断位扫描:
①扫描体位:横断位扫描为常规扫描。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特殊病人的扫描体位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
②扫描基线:听眦线。
③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④扫描参数:层厚5~10mm,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⑤重建参数:视野25cm,重建间距(增量)5~10mm,根据需要确定重建算法。

(2)冠状位扫描:患者体位有颏顶位和顶颏位。颏顶位是把扫描头架换成冠状位头架,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肩背部垫高,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可能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顶颏位是病人俯卧于扫描床上,两手平放于胸侧,两腿伸直,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X线与被检部位垂直,扫描范围包全被检部位,层厚与重建间隔,视被检部位情况选择2~5mm。头皮下软组织病变,首选冠状位扫描,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处用胶布固定一小橡皮用于定位,避免遗漏病灶。

2、增强扫描技术: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平扫后增强是在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的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四)后处理技术:
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颅脑CT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100HU,窗位35HU左右。颅底、内听道病变;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颅内病变侵犯颅骨,必须加设骨窗。骨窗的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500HU。耳鸣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头皮下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
看头和看胸、腹是一样的。首先要清楚其结构,具体的解剖位置,各个器官的位置关系。
头颅CT 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注意到是否双侧对称就可,如果双侧不对称就有问题了。另外除
了出血和钙化表现 为高密度外,梗塞、炎症、肿瘤等多表现为低密度,有部分病变也表现
为等密度,那就比较难了。
先掌握正常的横断解剖。如:小脑层面、4 脑室层面、3 脑室层面、4 叠体层面、侧列池层
面、顶叶层面、鞍上池层面。学会看正常密度,见了异常密度在分析。选择书时图象要清
晰逼真与CT 片子基本一样.总起来头部的常见病比较少也容易鉴别诊断.如果你对正常结
1 能正确说出一张正常的头CT片每一层面各部位的正确名称,认识正常的才能区分异常的,
这是最基础的
2 掌握每一部位的好发病变,腔梗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先出现于
脚间池,侧裂池,纵裂池等等。
3 发现病变,仔细分析,分三步:定位 , 定性 , 定量。
1)确定病变位置,是颅内还是颅外,是幕上还是幕下,是室内还是室外等。
2)确定病变是实性,囊性,还是混合性,有无出血 钙化等
3)确定病变大小 数目有无占位效应!
上说的,可以再做核磁共振,目前最先进的
失眠属于亚健康状态,去医院是测不出来的,平时多喝点白开水,多做做运动就行
标签:颅脑ct定位选择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8 16:08:07 回复
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特殊病人的扫描体位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②扫描基线:听眦线。③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④扫描参数:层厚5~10mm,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⑤重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