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黑客技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黑客教程 > 正文

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与定位_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与定位课后答案

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07-15分类:黑客教程浏览:70评论:5


导读:导航:1、如何认知和定位“领导者”和“管理者”这两个角色2、晋升后始终无法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管理者如何进行角色定位?3、管理者的良好角色人认知的重要意义?4、...

导航:

如何认知和定位“领导者”和“管理者”这两个角色

“领导者”必定是“管理者”。领导者是指在正式的社会组织中经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履行特定领导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

“管理者”未必是“领导者”(如会计)。管理者是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

晋升后始终无法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管理者如何进行角色定位?

网上经常流传甚广的两句话,一、屁股决定脑袋;二、脑袋决定屁股。一种为被硬架在某个位置上,而不得已做出相应的考虑及决策,另一种则为有晋升潜质,未到某位置已在思考其作为,待到机会到,顺理成章晋升,也应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那么今天所阐述的管理者角色定位,无论你现在处在何种位置,都可进行对照,已是管理者的可以完善自己,未是的可以提前稍作准备。

目前公司有很多管理者,都是通过晋升机制或者领导赏识而直接提拔上来,那么之前往往是专业岗位的精英或有一技之长,并且工作态度亦是不错,但提拔到管理岗位之后,很多出现了不适应,甚至连原本擅长的专业问题也不断在出现纰漏,从而导致无奈离职,而出现这种结果的一大原因,便是在面临角色转换时出现了问题。

原来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而现在要管理一个团队;原来只需要做专业的事情,而现在要负责整个部门的业务及协调工作;原来是听人指挥,现在要不断地向上司请示、与同级商量,协调下级;管理者的角色认知决定了管理者的工作成效,因此,角色定位准确非常重要!

管理者前后角色转变的对比:由专才转为通才;由专业精英转为团队领袖;由主要依靠个人努力转为协调团队能力,通过团队力量去实现任务目标;由善于做具体业务工作转为做领导管理工作;由认同专业技术转为认同管理能力;由只面对事转为面对事与人。

管理者角色转变之所以困难的3个原因主要为:

1、能力之间的差异,将自己擅长的能力转为非擅长,从而失去成就感,导致执行力低下。

2、长期从事某种角色而形成的角色惯性与角色惰性,一时转变不过来。

3、从事到陌生领域,从而造成定位上模糊,各项工作无从开展,找不到突破口。

在进行角色定位之前,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熟知岗位职责及领导期许,并且也需要认清竞争者的位置,知己知彼才能百胜不怠。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知识与能力的缺乏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行完善,唯有心态需要自己调整,要正视自己、不能自欺欺人、狂妄自大,要以强烈的职业意识给自己的未来确定职业规划,从而确定现今自己的角色。

人生如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人活在社会的唯一价值,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也是人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更是规范我们行为的准则。

管理者的良好角色人认知的重要意义?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词解,广狭义都要说)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为非制度化教育(填空)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一、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填选)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其它专业课程和机构。我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我国颁布的最早学制。中国形成系统学堂与制度化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其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相对于制度化教育,其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现代教育制度的(二战后)发展趋势 简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80多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一个以升学为目标,一个以就业为目标。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社会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知识点)

▲古代中国: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孟子》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

2)西周以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并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战国时,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成为显学。

4)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5)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

6)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限制了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

7)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缩减为四书五经

8)明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教条是指导思想,《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教师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其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中世纪:神学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其次是骑士教育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填空)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

(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灌输的过程

(4)刻板性:教育方法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受教育本身

6、近代教育(巨大变化)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选择题)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简答)

(1)教育的终身化: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并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为后天形成

于是主张,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应接受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育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强调因材施教

“学而知之”

▲墨翟:兼爱,非攻

▲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礼记》中《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主张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经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通过教育,人 才能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萌芽)(选择)

▲夸美纽斯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年轻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首先,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三是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卢梭《爱弥尔》: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造就健康的环境与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泛爱教育”

▲康德(卢梭对其影响很大)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进入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他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 美国杜威及其《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填空)

▲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也与《普通教育学》大不相同。(选填)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凯洛夫的《教育学》,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了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该书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凯洛夫教育学之不足:

(1)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4)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赞可夫等人的教学发展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不能忽视办学规律,不能以政治取代教育)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接班人,这是教育作用于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当然,我们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 息 革 命 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的变化(不同类型教育组合比例构成)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设备)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与普及传播)

补:人力资本理论

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作生产的三要素。1960年12月,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首)要因素。(舒尔茨推算,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记要点)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传给更多的人)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职业科学家、科研机构的出现)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传播知识的同时,直接进行科研工作)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科学成果在教育上运用的技术化要求)

3、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与质量)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师生交互模式,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真正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为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三次革命性突破:

第一次是电报、电话、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

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

第三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的“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判断)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下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递和深化文化、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性)。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词解)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 校园文化的构成:

(1)学校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3)学校精神文化

(4)学校各种亚文化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填空)

▲学校精神文化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4、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过渡性产物。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种族,民族,经济背景,性别,年龄)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对学校文化的互补)

角色定位和角色认知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1.角色定位:

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包括时间),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代替性的定位,就是角色定位。

2.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人们对布置给他们或对其要求的工作职责的了解程度。

二、特点不同:

1.角色定位:

具有一定的系统环境,即组织系统环境、体制系统环境、时间环境。具有不可代替性,这是“角色定位”的根本特征。

2.角色认知:

用于具备引导员工努力的方向并改善员工与同事、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作。

扩展资料

在企业管理学中, “角色”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群体。当今众多优秀的企业中,未必所有的员工都按照角色定位规划和发展的,但是,它们之所以成为常青树和卓越公司,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人力资本特征:至少其高层人员的组合必然符合角色定位的原则。

“角色分工”只是 “角色定位”的前提,只有体制环境才是产生角色定位的决定性环境。再次是时间环境。角色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的角色,组织对角色能力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 时间因素常常被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忽略,如果因为今天是不可代替的角色而不思进取,最终可能会被淘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角色认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角色定位

如何看待管理角色的认知和转变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往往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业务骨干、劳动模范等行为技术操作方面优秀的人员调整到管理层面来进一步发挥作用。对于这些新任管理者而言,需要认识到角色认知与定位的重要意义,需要正确及时地进行角色认知与定位,进而确保及时有效地投入新的工作岗位中去。

由技术骨干成为管理者,需要正确及时地进行角色认知与定位,因为角色的认知与定位是工作的基础与支点,通过角色认知与定位,可以认识管理、认清自我、分析环境、进入角色,才可以更加明晰自己该干什么、管什么、怎么干、怎么管等等。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个案例:

某公司老总提拔了两位年轻管理者:A经理和B经理。二者都刚从技术工作提升到技术管理职位。A经理觉得责任重大,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部门中又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很有紧迫感,每天刻苦学习相关知识,钻研技术,加班加点解决技术问题。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向下属证明自己在技术方面是如何的出色。

B经理也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和自己部门的不足,因此他花很多的时间向下属介绍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当他们遇到问题,他也帮忙一起解决,并积极地和相关部门联系和协调。

三个月后,A经理和B经理都非常好地解决了部门的技术问题,而且A经理似乎更突出。但半年后,A经理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忙,但下属似乎并不满意,觉得很委屈。B经理却得到了下属的拥戴,部门士气高昂,以前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搞了一些新的发明。

针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困难在哪里?

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出身者往往比拥有其他背景的人,更有机会成为管理者。这一方面是由于核心技术骨干更容易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出突出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水平,得到领导的赏识,另外一方面技术人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很自然地想走管理路线,寻求职业瓶颈的突破和发展。

据一份权威的统计报告显示,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中有58%的人所学专业为工科或理科,从事技术出身。然而,现实情况是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转型充满艰难,虽然有比尔盖茨、柳传志这样的正面案例,也不乏故事中B经理此类的失败者。

那么困难在哪里呢?论述此类问题的学者们提出很多原因,包括外部环境的因素,例如企业招聘选拔管理人员时,过多关注专业背景,忽视了综合的基本素质,导致上任后绩效不佳,或者企业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和资源,也会提到个人因素,例如角色转换失败、管理技能水平欠佳等原因。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型的失败,其中对于技术人员角色与管理者角色的认知和转换是更根本的原因。以下从意识层面和角色定位出发讨论技术人员向管理者转型的困难。

1、意识层面

很多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集中于“技术职能型”而非“管理型”,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职业中最看重的东西,即他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追求,“技术职能型”价值观的个体关注专业技术,希望在技术领域获得认可并不断得到专业成长和提升,而“管理型”职业价值观个体所追求的是管理职责和企业发展,最有利于管理的职业价值观类型是“管理型”,为什么这些管理人员的类型是技术职能型而不是管理型呢?

在对这些人员进行背景分析之后发现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技术出身,由于表现出色逐步得到晋升,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在意识上并没有转变角色的意识,始终认为只有在专业领域中保持自己的权威,才能确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懂专业的管理人员是难以生存的,伴随着这样的观点,逐步形成稳定的“技术职能型”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对四家分属IT、物流、房地产和农牧业的企业进行调研,其中在职管理人员持有“技术职能型”价值观的人数分布比例,均高于35%,这从侧面反映了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过程中意识层面上转变的困难。

2、 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简言之就是社会分工以及与这种分工相联系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需要严密科学的分工,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从而能有条不紊的发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的三个石匠的故事阐述了管理者角色和技术人员角色之间的差异。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是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当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第三个石匠,先谈第二个,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很重视技艺,认为精湛的技艺是最重要的,但德鲁克认为第二类石匠如果成为管理者所带来的风险就是把追求技术职能本身当作目标,却偏离了企业的整体目标,他们在追求高水准技术水平的同时忽视了企业真正的目标,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失败。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的诸如第二个石匠的回答,努力达到“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营“走在时代尖端的工厂”,从事“真正科学化的市场研究”,“实施最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或“最完美的工程”,如此管理角色定位不清对于转型必然带来一定的难度。

技术人员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那么,如何从一名技术骨干成长为一名优秀管理者,带领团队完成目标呢?从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从技术人员成为管理者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从意识到行为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变才能够适应管理者的角色。我们以国内典型的成功人物为例描述如何从意识层面和角色定位上进行角色转换。

1、转变意识,主动适应新的模式

在上任的初期,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转型为管理者的技术人员都有可能感觉自己的专业优势受到了挑战。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志东成功地采取了“甜柠檬心理”克服了这个障碍。

1993年到1997年是王志东向管理者转型的时期,1993年底,四通利方公司成立,担任总经理,此前他是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之后才完全成了一个管理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王志东刚开始是抵触的,源于他不愿意放弃技术,用他自己的话讲就好像你是一个舞剑的高手,结果要你把剑挂起来做别的事,一下子很难适应。但后来他采取了“甜柠檬心理”---即不得不吃的时候,柠檬也是甜的,逐步品味到了管理的乐趣。

总的来说,对管理者而言,能提升到某个位置,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他在本专业是优秀的。转换身份之后,就需要逐渐淡化“专家”身份,改变管理观念,降低对专业技术的过度关注,才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2、角色定位,明确职责

管理者的目标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和职责是不同的,管理人员需要考虑企业总体目标,并且带领团队达到目标,而技术人员则可以更专注于个人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这种角色上的转变包含了从管事到管人,从发现问题到推动解决问题,从自己做事到让别人做事很多领域的转换。

刘旭,毕业于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从一名技术专家临危受命转变为管理人员,他体会到管理的深奥就是“管理要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就像刘备,自己并不一定特别强大,但手下的弟兄一定各个独当一面。写程序不允许别人超过,但管理企业恰恰相反,一定要有让下属超过的心理准备。”

总之,自身角色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定位清晰才能明确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标签: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与定位


已有5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19:53:07  回复

    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传播知识的同时,直接进行科研工作)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科学成果在教育上运用的技术化要求) 3、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与质量)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师生交互模式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12:10:01  回复

    已经说明了他在本专业是优秀的。转换身份之后,就需要逐渐淡化“专家”身份,改变管理观念,降低对专业技术的过度关注,才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2、角色定位,明确职责管理者的目标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和职责是不同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16:26:54  回复

    己的权威,才能确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懂专业的管理人员是难以生存的,伴随着这样的观点,逐步形成稳定的“技术职能型”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对四家分属IT、物流、房地产和农牧业的企业进行调研,其中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21:32:15  回复

    谈第二个,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很重视技艺,认为精湛的技艺是最重要的,但德鲁克认为第二类石匠如果成为管理者所带来的风险就是把追求技术职能本身当作目标,却偏离了企业的整体目标,他们在追求高水准技术水平的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14:35:53  回复

    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经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通过教育,人 才能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

欢迎 发表评论:

黑客教程排行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