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黑客技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破解邮箱 > 正文

空空导弹攻击区软件_空空导弹系统

作者:hacker发布时间:2022-07-08分类:破解邮箱浏览:143评论:3


导读:导航:1、空空导弹近.中.远程如何划分,"不可逃逸区"是什么意思.2、空空导弹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3、中国空空导弹4、空空导弹发展史5、我们中国空军的霹雳...

导航:

空空导弹近.中.远程如何划分,"不可逃逸区"是什么意思.

10公里以内叫近,10-100中,100+远。不可逃逸是说导弹追踪目标,接近到一定程度时,飞机是绝对逃脱不了的,一定会被杀伤

空空导弹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是在二战末期,由德国研制的X-4空空导弹,这种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现代空空导弹的典型特征,它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能够自动导引,并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这些技术在当时无疑属于真正的高科技产品,但由于技术还不成熟,此时的空空导弹还无法进入实用化。

二战后,空空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方面,典型的如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它们均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并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只能在目标尾后进行探测,且距离为10千米以下,有效攻击范围仅为目标尾后2~3千米。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方面,主要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典型产品如美国的“麻雀”-1,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攻击范围较小。

金门空战开创了人类喷气式战斗机空战史上使用空空导弹进行空战的先河,在著名的9·24战斗中,台湾空军的F-86以美制AIM-9B“响尾蛇”导弹击落了我人民空军米格-17战斗机1架。当时台湾空军的F-86经过紧急改装后,具备了发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的能力,其飞行员也接受了美军的培训并拥有了在空战中使用导弹的经验。虽然台湾空军的F-86占有单方面拥有空空导弹的优势,但在整个空中战役期间,台湾空军并未因此占据优势,原因是,第一代空空导弹性能有限,在格斗空战中很难满足发射条件从而把握战机。

AIM-9B“响尾蛇”导弹的发射过载不能超过3克,超过发射过载就会导致致使导弹无法发射,或发射后出现自毁、早炸等情况,所以F-86在占位时不能灵活机动,以避免载机过载大于3克。AIM-9B“响尾蛇”导弹属于第一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只能跟踪喷气式飞机的尾喷口,只能采用尾追攻击方式攻击未做机动的飞机。所以,响尾蛇-9B导弹最佳发射距离仅为2~3公里。超过此距离,我飞行员可及时发现导弹发射的醒目尾烟,及时机动进行规避;太近,很容易来不及发射便进入导弹的最小允许发射距离内,极易陷入与我机的近距离缠斗,这时携带的“响尾蛇”导弹反而影响机动能力,如果这样,F-86将处于绝对下风。若草率发射后进入机炮空战,又可能出现导弹自动寻找到热感应最强的目标攻击,导致误伤。

所以,当时的AIM-9B响尾蛇导弹只有在尾随我机群偷袭时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而在迎头攻击态势时很难发挥作用。第一代空空导弹仅能作为机炮的辅助武器而存在,当时国内普遍的看法是“导弹不如炮弹,空中还靠拼刺刀”。

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俄罗斯的R-60T等,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仍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灵敏度,采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使得导弹重量减小,可靠性和寿命大为提高,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A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然只能在后半球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但是这个时期的某些技术已经奠定了发展中程空空导弹的技术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飞机设计师和空军的决策者认为:航炮将成为空战的摆设,导弹决定一切,空战的模式将趋向简单化:起飞-搜索-锁定-发射导弹-脱离。美国空军在此思维下发展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比如F-105雷公、F-4C鬼怪,这些战斗机上最初并没有安装航炮,完全以导弹为空战武器。这些飞机大型、复杂、多用途,重视高空、高速性能,2马赫是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时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还未能较好的支持这一性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战斗机普遍呈现出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机身细长适合高速飞行。战斗机都拥有雷达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

以空空导弹为主要的空战武器,虽然体现了空战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技术发展是把双刃剑,对技术发展过于乐观而一样会导致重大失利。越南战争中,美国战斗机尽可能的选择从略微低一些的高度向前上方的米格机发射导弹,因为以天空为背景通常能减小杂波干扰从而提高导弹的引导效率。不过对二代“响尾蛇”来说,天气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太阳往往比米格机的尾喷口更能吸引导弹,飞行员们经常发现导弹发射后不知去向,它们要么一头栽向大地,要么就是义无反顾的逐日而去。所以,对付一代、二代红外制导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被锁定飞机典型的规避动作就是开加力飞向太阳方向,然后关掉发动机迅速脱离导弹与太阳之间的航路,使导弹飞向具有更强红外辐射的太阳。

而二代“麻雀”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射过程过于复杂,每次发射一枚“麻雀”飞行员要做5个动作,确定目标到完成锁定大约需要4-5秒,扣动扳机后还要将近2秒导弹才能完成点火和发射;即使是有经验的飞行员,也很难在变化莫测的空战中把握导弹的发射时机。为了提高命中概率,飞行员们对一个目标至少发射两枚导弹,甚至有的时候飞行员会像发射火箭一样一次性的把所有的导弹都发射出去,这样的做法导致越战期间美国导弹的命中率低的惊人。越南战场上美国空军共发射麻雀3导弹589枚,仅有55枚命中目标,成功概率仅10%。

而与此同时,越南、中国空军的米格-17、米格-21主要使用航炮进行空战,导弹仅作为辅助武器,作为一种攻击大型轰炸机的手段,或者作为一种扩大航炮攻击范围的追击性武器来使用。在中越空军的米格机面前只装备空空导弹的美国空军被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不得不又重新起用了航炮。并在战后根据越南战场的经验发展了重视中低空机动性的第三代战斗机。

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典型产品有美国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陀螺舵作为倾斜稳定,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虽然它的攻击区扩展到前半球,前向攻击距离仅2-3公里,但是侧向攻击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上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空空导弹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响尾蛇AIM-9M导弹和俄罗斯的R-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激光近炸引信或无线电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

00第三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俄罗斯的R-27、美国的麻雀3B、英国的天空闪光等空空导弹,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在这个时期空空导弹的本身战术战斗技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超视距空战的要求。

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产品有以色列的怪蛇4/5、美国AIM-9X等导弹。这类导弹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发射后截获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强的抗干扰性能、较高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也有了很大扩展。

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120导弹、欧洲的AMRAAM导弹、俄罗斯的R77导弹,这类导弹外形往往为常规气动布局,采用了中途指令、惯性制导和雷达主动末制导的等复合制导方式,弹载嵌入式计算机中装定了复杂的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超视距全向攻击目标,并且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和灵活的发射方式;具有对付多种飞机的拦截能力。

中国空空导弹

中国空空导弹现在以PL系列为主,以下主要介绍几款中程导弹:

中国较为先进的中程空空导弹主要有PL(霹雳)11和PL12。

PL11由上海机械电子二局研制的,它基于HQ61C地空导弹的技术。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源自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只生产少量用于试验与升级研究。但其重要意义在于,这是我空军正式装备的第一型中程空空导弹。

型号改型有三种:PL11(基本型),采用HQ-61C弹体加意大利导引头;PL11A改型带有更大射程与更重的蛋头,改进的导引头只在飞行最后过程中要载机雷达进行导引;PL-11B也被称之为PL11-AMR,是PL-11A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改型。装有607所研制的AMR-1主动导引头。

PL11基本性能:

长度 3.89m

弹径 0.208m

翼展 0.68m

发射重量 220kg

推进力 固体燃料

最大速度 4M

射程 40—75km

霹雳12(外贸型称SD-10)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可在雷达导引下进行视距外攻击。 PL12采用正常气动布局,全长3850毫米,直径203毫米,翼展674毫米,蛋重180千克,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M,最大使用过载38G,作战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创造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又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评价:PL(霹雳)12空空导弹(外贸型为SD-10/闪电-10)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的国产先进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其性能指标已达到著名的AIM-120、R-77等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水平。由于制导方式为先进的主动雷达加惯导系统,PL-12具有了“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其高达38G的使用过载,也可保证导弹能跟踪拦截实施9G过载机动的空中目标,对F-16这类目标的不可逃逸攻击区大约为载机前方35—45千米范围内,与AIM-120差不多。PL- 12的战斗部为高效能杆式沙伤战斗部,对战斗机和轰炸机等大小目标均有良好的毁伤效果。此外,PL-12的抗干扰能力很强,能有效对抗数种电子干扰形式,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常见的电子干扰方式。专家认为,国产PL12的性能已超越美国AIM-120A/B、俄罗斯R-77和法国“米卡”早期型等,但略逊于AIM-120C。

空空导弹发展史

第一代空空导弹

最早的空空导弹是在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X-4空空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它已经具备空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征,如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能够自动导引,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当时这些都属于高难度技术,该导弹1944年投入使用,当时X-4空空导弹和V-2地地弹道式导弹同属于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它们都没有能够挽救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命运。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空对空导弹由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世界各国研制、退役与在役的空空导弹已经有上百种型号,累计生产量大约20多万枚,是战术导弹的庞大家族。

第一代红外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是美国的AIM-9B"响尾蛇"、俄罗斯的K-13等导弹。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3通道控制,单元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红外波段为1~3μm,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尾后探测距离小于10km,攻击包线处于目标尾后2-3公里很小的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倾斜稳定控制采用陀螺舵,简单实用,"响尾蛇"的代号由此得名;这种生活在美洲沙漠里的毒蛇,它的头部具有对热能十分敏感的器官,容易发现目标,当它发起攻击时,能够把尾巴竖起,抖动作响;故把这种导弹冠名为"响尾蛇"真乃名符其实,体现了西方人的幽默感;以当时的工业和科技水平来看,这种航空武器确实是导弹工程的经典之作。

第一代雷达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是美国的 "麻雀1"空空导弹,它们采用雷达波束制导、飞行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只能在尾后以三点瞄准方式攻击目标,攻击范围很小。

第一代空对空导弹攻击能力比较差,仅比航炮略为强些,所以,当时国内流传"导弹不如炮弹,空中还靠拼刺刀"的说法。

第二代空空导弹

其中第二代红外空对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俄罗斯的R-60T等,;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仍然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灵敏度,采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使得导弹重量减小,可靠性和寿命大为提高,引信则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美国的 "麻雀3A"(AIM-7E)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然只能在后半球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而涉及到的基本技术已经奠定了发展中程拦射空空导弹的基础。

由于导弹系统的可靠性差,在越南战场上使用时,美国空军共发射麻雀3导弹589枚,仅有55枚命中目标,成功概率仅10%,同时,仅有一半数量的导弹能够正常战斗执勤,此事震惊美军高层,经过专家的分析研究,认定美国的武器装备存在严重的可靠性问题,后来美国当局致力于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编撰了系列军用标准,并强制推行,对提高武器作战效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代空空导弹

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典型产品有美国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陀螺舵作为倾斜稳定,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工作波段为3-5微米,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同时它可以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主动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虽然它的攻击区扩展到前半球,但是前向攻击距离仅2-3公里,实战使用意义不大,而侧向攻击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第三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主要用于歼击机的空战格斗,在多次局部战争中显示了它们的作战威力。

上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空空导弹(俗称"三代半")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 "响尾蛇"AIM-9M导弹和俄罗斯的P-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激光主动近炸引信或无线电主动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抗红外干扰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R-73空空导弹,它采用二元锑化铟致冷探测技术,大离轴角跟踪技术,总体方面综合了多项技术, 包括5通道控制,采用可控扰流碗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变结构飞行控制技术等;在九十年代,改进后的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已经广泛投入使用,近几年,虽然发达国家已经推出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但由于"三代半"导弹的价格比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便宜很多,能够抗住红外诱饵干扰弹,制导精度高,对目标的毁伤能力相当强,性价比很高,所以,"三代半"红外空空导弹目前仍然是各国空军的主战武器。

典型的第三代雷达型空对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B"(AIM-7F)英国的"天空闪光",俄罗斯的R-27等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

第四代空空导弹

进入新世纪初期新一代空空导弹开始陆续投入使用,典型的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产品有美国AIM-9X、欧洲的ASRAAM和IRIS-T、以色列的怪蛇4/5等导弹。这类导弹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发射后截获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高的抗干扰性能、很高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有很大扩展,具有对付第四代歼击机的格斗能力。

典型的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120导弹、欧洲的AMRAAM导弹(先进中距导弹)、以色列的DERBY导弹、俄罗斯的R77导弹和法国的MICA导弹;这类导弹外形为正常式气动布局,采用了指令、惯性制导和雷达主动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嵌入式弹载计算机中装定了复杂的软件系统,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超视距全向攻击目标,并且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和灵活的发射方式;具有对付多种飞机的拦截能力,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空战"杀手锏";然而,这类武器系统在使用时也必须提高飞机的敌我识别能力,弄不好便可能误伤自己的飞机;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一名飞行员过于紧张,尚未判明敌我识别应答信号,便超视距发射AIM-120空空导弹,结果击落了同伴的飞机,肇事者被送上军事法庭。

我们中国空军的霹雳11霹雳12空空导弹是不是击落日本的F15J的几率很小啊?只有百分之十的几率,对吧?

霹雳-11导弹与阿斯派德导弹

简单的说,霹雳-11实际上就是意大利"阿斯派德"ASPIDE导弹的中国生产发展型号。而89年利用意大利部

阿斯派德地对空导弹

件组装的首批阿斯派德空空导弹就叫"阿斯派德"/A弹。 霹雳-11和"阿斯派德"有细微外观差异,区别在于弹翼的切尖不尽相同。 70年代末,为了部队90年代初装备更新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研制具备国际三代战斗机特点的歼八-2型战斗机,其性能重点要求具备全天候超视距拦射能力,并兼顾对地攻击。作为最重要的配套武器项目中距拦射导弹的研制亦开始。由于当时国内技术基础薄弱,中央军委决定采取"红旗升空"的方针即借鉴美国麻雀导弹三军通用的优点在上海机电二局研制的红旗61的基础上通过改进为歼八-2提供中距拦射导弹。

红旗64和霹雳11

80年代中期,我国从意大利进口了少量"蝮蛇"防空导弹,其性能不仅远高于即将投产的红旗61号导弹,甚至优于正在发展的红旗63号(这也是红旗63下马的一个原因)。正是看中了"蝮蛇"优异的性能,中央决定由上海航天局在其基础上研制更新一代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导弹,暂定名为红旗64号。新型号的发展采取

一弹多型,三军通用的模式,地空、舰空、空空三种导弹同时研制。(另外主要考虑到当时塞莱利亚已经着手发展"蝮蛇"MK2主动雷达导引型,其发展潜力较大)

85年中央调整了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上海航天局将主要精力放在红旗61号武器系统的定型和红旗64号的预研上,而中高空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完全交给二院完成。经过2年的预研,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到88年三种型号的研制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红旗64号的研制方案,并命名为红旗6号导弹武器系统,为便于区别,原红旗6号仍称红旗63号。

经过上海航天局多年的努力,红旗64号外贸定型,并于1994年以LY-60的名称对外公开,而后在与国外同类导弹的竞争中中标,获得了巴基斯坦海军21型护卫舰防空导弹换型的合同,开创了我国舰空导弹出口的先河。

但是自用型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进展并不顺利,几次定型试验均告失败,严重影响了它的服役前景。本着"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的方针,根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两条腿走路"的指示,在进口了"蝮蛇"防空导弹基础上,上海机电二局利用有限的资料对红旗61进行多项重大改进(红旗61丙/HQ-61C 采用的单脉冲倒置接收机便源自阿弹)。1989年利用国外部件组装的首批阿斯派德空空导弹试射成功,但同年底意方通知中方双方的技术合作暂中止。

中央军委决定利用歼八-2机载雷达变更之机,与外方合作将红旗61丙(HQ61C)改进成机载中距拦射空空导弹,并命名为霹雳11中距拦射空空导弹武器系统。1992年由歼八-2使用新的机载雷达火控系统首次打靶成功,随后投产装备部队,解决部队作战训练的急需。2001年霹雳11经过多年研制终于以5发4中的成绩完成了定型,标志着这种历经坎坷的导弹完成研制。

霹雳-12空空导弹(PL-12外贸型号称为SD-10/闪电-10)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由中国一航空空导弹研究院主导研制国产先进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一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PLAAF)和巴基斯坦空军(PAF)研制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BVRAAM) PL-12的性能指标已达到著名的AIM-120、R-77等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

水平。由于制导方式为先进的主动雷达加捷联惯导系统,PL-12具有了“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其高达38G的使用过载,也可保证导弹能跟踪拦截实施9G过载机动的空中目标,对F-16这类目标的不可逃逸攻击区大约为载机前方35千米~45千米范围内,与AIM-120差不多。PL- 12的战斗部为高效能杆式杀伤战斗部,对战斗机和轰炸机等大小目标均有良好的毁伤效果。此外,PL-12的抗干扰能力很强,能有效对抗数种电子干扰形式,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常见的电子干扰方式。专家认为,国产PL- 12的性能已超越美国AIM-120A/B、俄罗斯R-77和法国“米卡”早期型等,略逊于AIM- 120c

同样装备了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AIM120的美军在其刚刚装备部队就开始了对其的改进工作。中国在拥有了霹雳12这样优秀的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基本型以后也必然也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霹雳12的作战效能。

美国对AIM120的改进方向主要集中在空空导弹两个最需要提高的地方—动力和导引头。中国也完全可以借鉴类似的思路对霹雳12进行改进。首先,可以为霹雳12换装推力曲线更加优化的火箭发动机。传统概念中的火箭发动机只能在点火后以一定的推力工作数秒钟。新型的多推力发动机则拥有更优化的推力曲线,比如在发射初推力较大,将导弹很快加速至巡航速度,中段则推力较小保证导弹具有一定速度,末端突然增大推力让导弹在遭遇目标时拥有更充足的能量优势。AIM120改装过程中,采用了脉冲推力火箭发动机和二次点火技术,让导弹的能量尽量少浪费多多的保存,从而在总的动力射程不变基础上,大大增加了AIM120改进型对机动目标的有效射程。霹雳12也可以换装我国类似的多推力火箭发动机。中国早已经在C701等反舰导弹上应用了双室双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相信也有类似的火箭发动机用于霹雳12的改进。在改进后,霹雳12的有效射程很可能达到40公里以上,不可逃逸区也扩大至25公里左右。如果在霹雳12其他结构不进行较大改动的基础上,装备固体冲压发动机,则更可能改进出一个超远程空空导弹。

主动雷达空空导弹能否命中目标决定于其自己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否有效的发现和锁定目标。现代战场通常都充斥着大量干扰。敌机在发现导弹来袭后,肯定会在进行战术规避的同时释放大量有源无源干扰。因此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就格外的重要。AIM-120的重要改型C-7在改进的过程中就格外关注了导弹的电子对抗能力。其综合了新型处理器和新型软件系统,并在雷达信号处理链接方面进行了改进,可具备更强的电子对抗作战能力。这种新导弹系统已经通过美军的验证测试,当时该型导弹在实施反干扰措施的情况下,成功将目标击落。该型导弹的第一次试射测试是于2003年8月19日在佛罗里达埃格林空军基地测试靶场举行,雷神公司将此次测试称为是使用了现实电子攻击技术;第二次试射是于2003年9月6日在白沙导弹靶场举行,雷神公司表示第二次试射是使用了复杂电子攻击技术。这两次试射都直接将目标击落。同样,霹雳12要想能够在更加极端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命中敌机,就也必须在抗干扰能力上下足工夫。霹雳12的改进可以采取与美国类似的方式进行系统升级,采用计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新型处理器并且在模拟对抗中更有效的摸索敌方干扰的信号特点编制出更加具有抗干扰能力的软件系统。

霹雳12空空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四代先进中距拦射空空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无线电近炸引信,具有超视距发射能力、多目标攻击能力、发射后不管能力以及全天候作战能力。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掌握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主动雷达制导的PL-12中距空空导弹令中国战机空战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抛开具体的技战术性能不谈,霹雳12的出现让我国空军真正具备了超视距空战和多目标打击的硬实力。与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只有雷达回波接收机不同,主动雷达导引头同时安装了弹载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相当于导弹自己具备了独立搜索和锁定目标的能力。当然,弹载雷达受发射机体积和功率,雷达天线尺寸等限制不可能达到机载火控雷达的探测范围,不可能独立发现目标并且完全自主飞行。但是与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不同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并不需要载机的机载雷达进行持续性的照射引导,而仅仅需要载机的机载雷达每隔一段时间就刷新一次与目标交汇的预定坐标点数据。这个数据信息可以通过机载雷达旁瓣直接上链给导弹也可以通过载机的数据链发送至导弹的弹载单向数据链。导弹接受到预定交汇点坐标后,就将其对应至惯性制导系统的坐标系,导弹就按照惯导系统的引导独立朝向此坐标飞行。这就大大降低了目标机机动对导弹能量特性的影响。

因为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中段飞行不会像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那样随着目标机的机动而机动,而是有着更加科学的飞行弹道。一般空空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只工作数秒钟,发动机熄火后导弹靠惯性飞行命中目标。导弹末端的存能对于导弹能否命中机动目标有着很大影响。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因为在中段飞行时只需要朝着预定拦截点,并不需要时时刻刻按照比例导引率跟踪目标,就有了更多的战术空间去优化自己的弹道。比如在发射初段,火箭发动机推力较大的时候,并不让导弹平飞增速随随便便的把能量变成与空气摩擦的气动加热,而是按照高抛弹道飞行。也就是说,导弹不直冲着目标飞行,而是首先爬升。这样就把火箭发动机宝贵的能量储存成了重力势能,等到了末端导弹再俯冲加速追击目标。这时即便火箭发动机已经熄火,导弹的能量依然比较充足,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先天缺陷。因此即便采用同样的火箭发动机,主动雷达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都要大于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什么是空空导弹?

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歼击机的主要武器之一,也用作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直升机的空战武器。此外从理论上讲它也可以作为加油机、预警机等军用飞机的自卫武器。空空导弹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引信、动力装置、弹体与弹翼等组成。它与机载火力控制、发射装置和测试设备等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空空导弹(air-to-air missile)与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与航空机关炮相较,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一些新型空空导弹(如“流星”)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1-2]

空空导弹分为近距格斗导弹、中距拦射导弹和远距拦射导弹。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射程一般为几百米至20千米,最大过载30~40g,主要用于近距格斗,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中距拦射导弹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也有采取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如AIM-120、R-77等),具有全天候、全方向作战能力。射程一般约为数十千米到上百千米。远距拦射导弹射程可达到上百千米甚至数百千米。

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纳粹德国X-4导弹

空空导弹主要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翼等部分组成。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常用的有红外寻的、雷达寻的和复合制导等类型。战斗部用来直接毁伤目标,多数装高能常规炸药,也有的用核装药。其引信多为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类型的近炸引信,多数导弹同时还装有触发引信。动力装置用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空空导弹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未来的一些新型空空导弹(如“流星”)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

空空导弹可以用很多方法分类,根据作战任务可以分为拦射型和格斗型两种。根据射程可以分近距、中距和远距三种。根据制导体制可以分为主动、半主动、被动和复合制导等多种。根据导弹对目标的探测波段可以分为红外型、雷达型和双模、多模型空空导弹。空中导弹在结构上一般由导引头、飞行控制舱、引信、战斗部、发动机和舵面翼面组成,在导弹功能上空空导弹一般由制导、引战、推进分系统以及发射控制分系统构成导弹系统,武器装备空中导弹系统还包括地面保障和支援设备。因此,广义地说,空空导弹包括导弹发射控制装置和地面设备。

空空导弹按攻击方式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按制导方式分为激光、红外、主动雷达、半主动雷达、被动雷达(反辐射)和复合制导等;按射程分为近距、中距和远距3种。

格斗导弹是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目标为主的导弹,又称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发射后可以不管。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和跟踪角速度大,能实施离轴发射,最小发射距离为300~500米。横向过载30~60g,机动能力强,能对目标实施全向攻击。迎头攻击时,最大发射距离可达18~25千米。

拦射导弹有中距、远距拦射导弹之分。中距拦射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从25千米到 100千米不等,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远距拦射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可由载机在距目标100千米以外连续发射数枚,攻击不同方向的数个目标。拦射导弹与载机上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火控系统相配合,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有的兼有近距格斗能力,可用于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战。

空空导弹之所以发射后能跟踪目标,是因为它有目标探测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导引头,以及控制导弹转向的飞行控制系统。导弹发射后,导引头锁定跟踪目标,并把目标的运动方向、速度等信息实时传送给导弹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空空导弹的导引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外导引头,它利用红外敏感器件探测目标战机尾气、以及机身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辐射;另一种是雷达导引头,它通过探测目标战机反射回来的雷达波进行跟踪。

雷达导引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它只接受雷达波,不能发射雷达波,工作时需要载机照射目标,这是第三代中距拦射空空导弹普遍采用的末制导方式。还有一种是主动雷达导引头,它发射并接收雷达波,因此,这种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功能,是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普遍采用的末制导方式。

实战中大规模使用空空导弹是越南战争。当时,空空导弹稳定性差,命中率不高。据统计,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战机共发射“麻雀”空空导弹589枚,仅55枚命中目标,命中率不到10%。同时,仅有一半数量的导弹能够正常使用。

此后,由于技术的逐渐成熟,空空导弹的性能和可靠性得以大幅提高,并逐渐在战争中显威。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在空战中被击落的飞机331架,其中81%是被空空导弹击落的。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鹞”式舰载攻击机发射AIM-9L空空导弹27枚,击落阿根廷“幻影”等战机25架,命中率高得惊人

空空导弹作为当前和未来空战的主要武器,对夺取制空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先进的空空导弹,再先进的战机也是“和平鸽”。因此,我们在研制、装备先进战机的同时,必须加强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空空导弹,这样,我空军未来的空战能力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另外,空空导弹的维护、保养和战时保障对保持战机的作战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

信息获取能力

超视距空战首重信息,所以超视距空战要求战斗机本身应具有良好的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前最具实用性当属数据链。作战飞机用战术数据链联系起来,数架战斗机能共享战术情报,从而使传统的空军单机和编队战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第一个战斗用途的数据链在80年代秘密安装于JAS-37“维京”战斗机上,而“鹰狮”战斗机的数据链更向前发展了一步。战术数据链能同时在4架作战飞机上进行双向联系,其有效作用范围可达500公里,且抗干扰能力极强。拥有数据链的战斗机,可产生多种战术运用,其代表是静默攻击,比如当目标飞机意识到被锁定并处于对方的导弹射程之内,会进行蛇形机动德等战术动作,避免被锁定,但它并没有意识到在其他方向上还有其他作战飞机同时锁定它,其他飞机可通过那架发现目标的飞机所提供的信息实施导弹攻击,不需要所有编队飞机一起开机搜索,在歼灭敌机的同时保存了自己。使用数据链还可以更好地跟踪目标,数据链可以把分散编队各飞机的雷达联系起来,从而确定目标位置并对目标进行跟踪。而信息获取能力除了飞机本身性能以外,还需要构建空战系统,使战斗机能够从大系统中获取空情信息。

隐形能力

有些人认为信息化战争时代,就要争强整个体统的信息获取能力,并在系统内部合理流动。但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防止己方的信息被敌人所获取,这被称为信息防护。而发展隐身战斗机就是通过减少战斗机各种物理特征值,减少被敌方传感器探测的可能,减少机己方的信息被敌人所获取。就技术发展来看,战斗机的隐身能力是有限的,还不能完全隐身,只能在减小某种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但是即使这种极为有限的能力,哪怕是“准隐身”,也能够减少被敌机雷达发现的距离。理论上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和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说,RCS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雷达发现它的距离就会缩短到原来的56%。即使被发现,由于不能被雷达稳定跟踪,而难以锁定。而雷达制导导弹,往往采用厘米波段,很难抓住隐身飞机。隐身飞机的出现,使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面临挑战。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隐形”,减少自己的暴露可能,隐身飞机不与其它机型混编,往往单机行动,在未来空战中“单机游猎”将成为隐形战斗机进行空战的主要样式。

高速度

“速度就是生命”这句话贯穿于整个空战史,传统机炮空战是这样,导弹空战时代更是这样。在超视距空战中持续维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可以大大增强战斗机在超视距空战中的战斗力与生存力。首先,高速度可以增加空空导弹的射程。据相关资料表明,F-22以M1.5进行超音速巡航发射AIM-120,可使导弹射程提高50%,这相应的扩大了导弹的攻击范围,可在更远的距离上发动攻击。其次,维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可以更容易的突破敌机的防空网。前面曾经提到的蛇形机动,如果以较高的速度进行突破将更容易实现。当被敌机雷达锁定时,则可迅速脱离战区。可见高速度仍是空战不变的法则。

机载武器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战斗机的空战效能与机载武器性能的4次方成正比,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代平台,几代武器”的发展策略,尽快通过改善空空导弹性能,来提高飞机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而现代战斗机,雷达电子设备占全机整体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被动获取信息

在未来空战中,被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更需值得重视。在未来空战中,贸然打开雷达,很容易被敌机所警觉。所以,加强被动信息获取能力是必要的。无源被动雷达在发现目标和消灭入侵目标方面,比单纯提高常规雷达系统的指标更为有效。在被动雷达下,将不是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取胜。相反,谁先雷达开机,谁将遭到攻击,因此雷达作用距离远的飞机实际上不敢早开机。但是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又不能不开机,因此它们将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机动性

机动性再也不是战斗机的首要标准。超视距空战并不需要高机动性。超视距空战由于导弹发射距离增大,使载机处于相对安全的态势下,导弹载机不需要作出剧烈的战术动作。而由于不像近距离格斗那样充满紧张感,战术动作的转换节奏显著变慢。主要表现在近距离战术动作转换连续性更差,动作之间的衔接更为松散,像传统空战缠斗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特技动作巧妙组合、一气呵成的情况更为罕见。而近距离空战中,大离轴发射角格斗弹和头盔瞄准具将成为战斗机的标准装备。由于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后射能力的导弹装备,像传统空战那样进行尾后攻击将很少出现,无需再为占据尾后攻击区作出剧烈的机动动作,所以战斗机的机动性需求并不强烈。双方空战的实质,变成火力质量的直接对抗。

标签:空空导弹攻击区软件


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09 11:17:38  回复

    力。中距拦射导弹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也有采取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如AIM-120、R-77等),具有全天候、全方向作战能力。射程一般约为数十千米到上百千米。远距拦射导弹射程可达到上百千米甚至数百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08 23:56:55  回复

    试射都直接将目标击落。同样,霹雳12要想能够在更加极端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命中敌机,就也必须在抗干扰能力上下足工夫。霹雳12的改进可以采取与美国类似的方式进行系统升级,采用计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新型处理器并且在模拟对抗中更有效的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09 07:58:52  回复

    的数据链更向前发展了一步。战术数据链能同时在4架作战飞机上进行双向联系,其有效作用范围可达500公里,且抗干扰能力极强。拥有数据链的战斗机,可产生多种战术运用,其代表是静默攻击,比如当目标飞机意识到被锁定并处于对方的导弹射程之内,会进行蛇形机动德等战术动作,避免被锁定,但它并没有意识到在其

欢迎 发表评论:

破解邮箱排行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